物業稅醞釀多年,在2010年剛剛到來之時,成了13億人關注的焦點。
有媒體大篇幅報道,分析務求窮盡,但這一做法,多為傳遞“房價將跌”這一判斷。居者有其屋,是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時下房價飛漲,又讓國人忿忿不平。所以,在如是心態下,開征物業稅的作用被過度放大。
在筆者看來,開征物業稅勢在必行,但目前還應再緩一緩。
物業稅這一概念舶自香港,在許多國家這一稅種被稱為“不動產稅”。開征該稅,其本質是保證政府財政收入穩定,調劑社會公平———有房子的相對收入較高,沒房子的不被課稅。但在中國,物業稅的本質功能被弱化了,反而給了民眾以“拉低房價”的印象。
何以如此呢?中國物業稅醞釀之始,恰逢房地產膨脹期,一些專家開始研究物業稅的課題。這就像推銷化妝品———總要應顧客之需,畢力突出一點,譬如親水性好,譬如強力緩解黑眼圈。在“推銷”物業稅時,專家也重點強調了其市場調劑功能,甚至測算出了開征后房價降低的幅度———這是民眾的興奮點所在。
開征物業稅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拉低房價,但幅度有多大、影響有多深、時限有多長?
房地產價格最終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當前中國正面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關鍵時期,其城市化水平還僅僅相當于100年前的美國。快速城市化,將誕生天量的剛性需求。長期來看,可開發土地越來越少,產品供給越來越少,價格走高不容回避。
即便開征物業稅,也只在短期內加劇了持有人的負擔。隨著GDP持續走高、民眾收入增加,短期內的“陣痛”似乎不足為慮。
而從宏觀經濟角度看,當下開征更是不可行。眾所周知,目前地方經濟很大程度依賴于土地出讓金和土地增值稅等財政收入的增加。開征物業稅,勢必要合并土地出讓金和土地增值稅等,且將征收方式由一次性收取變為年年收取。
從總量來看,政府財政收入不會減少,但卻由“一次性付款”變成了“分期按揭”。原來一年可收取70億元的稅,可用來修建70億元的路,卻因為開征物業稅,變成了一年收取1億元,要修一條70億元的路,需要積攢70年!
目前在中國擁有城市房產的,不是中產階級,也是朝中產階級邁進的人群。正如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太事務資深主任李侃如所說,一個國家強大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中產階級的多寡,“當今世界上沒有什么比中國的國內變化更重要的事情了。這些變化將決定中國的未來,這些變化之一就是中國中產階級的發展。”那么,一旦物業稅開征,在一定時間內將嚴重影響中產階級的收入,影響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這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當然,中國也的確存在房價畸高的現象,調控房價有多種方式,譬如增加土地供應,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千方百計提高人民收入等,不見得非要倚仗于物業稅的開征。 (周季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