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保監會上周五公布的消息,普通型人身保險新的費率政策今日起正式實施。證券時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多家保險公司已在積極測算新產品費率,如果順利通過審批,首批產品可望年內上市。
新產品最早年內上市
此次國務院批復的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放開了普通型人身保險的預定利率,將定價權交給市場,由保險公司按照審慎原則自行決定。
“按照新產品審批要求,我們需要提供新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相關材料,其中包括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的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分析、相應的管控措施等,目前這些工作已經在進行了。”一位壽險公司高管對記者表示。
根據有關規定,保監會在受理申請后,需要在20個工作日內給出批復,原則上1個月內可以結束流程,但實際獲得批復的時間往往多于1個月。
保險產品上市須經監管部門備案或審批。一般而言,備案產品周期約為2個月左右,審批產品則耗時更久。人身險由于涉及公眾利益,需要走審批通道,程序上比備案產品要復雜得多。
據記者了解,各家保險公司對于新費率政策下的首批保險產品都很慎重。上述壽險公司人士表示,“保監會對首批產品也會嚴格把關,防止出現價格戰的苗頭。不排除在審查過程中,需要聽證、鑒定和專家評審,我們預計首批新產品最快在年內推出。”
降價成大勢所趨
盡管2012年底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在所有保險產品中的占比僅有10%,但是這次費率改革對行業的觸動非同小可。一位保險公司人士表示,這是一項基礎性改革,將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產品費率調整,間接影響到保險資金在投資端的策略。
“前端的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供求關系自主確定,后端的準備金評估利率由監管部門根據‘一籃子資產’的收益率和長期國債到期收益率等因素綜合確定,通過后端影響和調控前端的定價。”上周五,保監會人士在發布會上表示,此次費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放開前端,管住后端。
放開前端,讓預定利率由保險公司根據市場情況自主確定,保險產品的降價似乎是大勢所趨。多位保險研究員表示,費率政策改革后,新型普通保險產品可能在目前基礎上降價20%。
其實,這種市場化的沖動潛伏已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系教授庹國柱表示,對壽險公司來說,此前因為低預定利率的強制性規定,開發新產品的條件受到限制,也就難以施展拳腳。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公司,特別是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新成立的大批中小壽險公司。
受制于普通型人身險產品條款的固化,不少壽險公司發力分紅險,一些投資收益不錯的分紅險產品結算利率已經超過4%、5%,以此提高產品吸引力,間接實現了市場化。然而,分紅險等投資性品種占據市場主導,一方面對保險公司的投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導致保險產品脫離了風險保障業務的本質。 (證券時報記者 潘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