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教育、科技及工業水平相當發達,日本侵占東北后,積極從日本本土往沈陽運送工業裝備,把東北及沈陽視為日本本國建設,日本人在占領東北的14年中,東北生產總量已經超過日本本土,1945年,日本戰敗時,沈陽共有企業4570家,日本依靠在沈陽及東北的強大工業侵占了大半個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其強大的工業和科技基礎令當時的前蘇聯甚為恐懼,當時奉天飛機制造廠就能月產飛機70架,生產發動機100000臺。因此在蘇聯紅軍進駐東北后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把日本人在東北建設的龐大工業全都運回蘇聯。東北解放后國家積極恢復建設,沈陽工業依靠老技術工人在國家“一五”、“二五”期間飛速發展,成為新中國建設的搖籃。
沈陽是建國初期國家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全國最重要重工業基地之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沈陽的工業門類已達到14200個,現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533家。近年來,沈陽市委、市政府以振興東北大環境為背景,以振興沈陽老工業基地為主線,提出“東北大振興,沈陽要先行”的口號,在堅持改革開放和工業立市方略的同時,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步伐,外資和民營經濟迅速成長壯大;城市發展空間和產業布局得到優化和拓展;汽車及其零部件產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化工醫藥等產業初具規模,已成為全市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和企業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和企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軟環境建設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沈陽經濟建設和社會環境得到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沈陽經濟和社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嶄新時期。與此同時,沈陽還先后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稱號,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前十名,并躋身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行列。
根據遼寧省及沈陽市規劃,沈陽將建成遼寧省省會、國家中心城市、國家先進制造業基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期進一步提升沈陽在國家城市中的地位。到2020年,沈陽市常住人口將達到100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城鎮化水平達到90%,同時全面實現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競爭力優勢明顯的東北亞重要城市的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面對全面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戰略機遇,沈陽市政府確定,到2012年把沈陽建成全國裝備制造、東北地區商貿物流和金融三大中心,成為遼寧乃至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沈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工業基礎及科技實力,完善的市場體系和發達的交通網絡必將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區之一。
和平區:沈陽市的中心區域,是全市的政治、經濟、科教、文化中心。
沈河區:沈陽市的政治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旅游勝地和開放門戶,是全國城區中第一個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皇姑區:遼寧省的行政中心區和文化教育大區。
大東區:沈陽民族工業的發祥地。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已成為中國北方著名的新型工業城區,以汽車及其零部件、飛機發動機、機械裝備、生物制藥、儀器儀表等先進制造業形成產業集群,是中國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制造基地,數控機床生產基地,商務汽車生產基地。現代制造業,服務業和房地產業,是大東區經濟發展和招商引資的重點領域。這里已成為全球現代制造業向東北亞地區轉移的理想投資地
鐵西區: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科技進步示范區、國家首批知識產權強區、全國義務教育均衡化示范區、入選“新中國60大地標”。渾南新區:沈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的國家級產業基地,是老城區延伸的新城區,是向“大渾南”輻射的橋頭堡,即“現代服務業的中心、研發創新的基地、新興產業的制高點和展示形象的窗口”。
東陵區:兼具城鄉兩種管理職能的新型城區。
于洪區:毗鄰母城,半環市區,是沈陽西部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板塊。
沈北新區:沈北新區是沈陽重點推進的四大發展空間之一,是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新型產業的集聚區、生態市建設的先行區、和諧社會的示范區。
蘇家屯區:國務院批準的沈陽南部副城,是沈陽這座區域性中心城市連接遼寧中部城市群的一個戰略門戶,也是沈陽開放的前沿。
法庫縣:被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正式確立為“東北瓷都”和“東北建筑陶瓷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