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燈彩正青春 兩岸青年學扎燈
中新網南京2月23日電 題:秦淮燈彩正青春 兩岸青年學扎燈
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劈好細竹篾后,合成圓形,用棉花紙捻綁扎骨架,這個棉花紙捻工藝有一千多年歷史了。你們看,3個橢圓、2個圓形、3個錐形,構成秦淮燈彩中經典之一兔子燈的骨架。”元宵節臨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秦淮燈會的代表性傳承人顧業亮,在他位于南京夫子廟的工作室中,手把手教授前來學藝的4位兩岸青年如何扎制秦淮花燈。
從最傳統的兔子燈、荷花燈、獅子燈,到高鐵動車燈彩、NBA國際賽事龍燈,顧業亮工作室里的彩燈琳瑯滿目,掛滿天花板,鋪滿桌面和地板。“小小彩燈,大千世界。秦淮花燈走進了各行各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真是大開眼界。”踏進工作室的兩岸年輕人感嘆。
秦淮燈彩甲天下。溯源秦淮燈會,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顧業亮向中新網記者介紹,秦淮彩燈最傳統的材質是竹子、紙張,涉及劈、扎、糊、裱、拓、書、剪、畫、刻、染等62道工序,由純手工技藝扎制而成,發展至今有荷花燈、獅子燈、開花尖子燈、麒麟送子燈等300多個品種,可謂新老并存,百花齊放。
“看著簡單,上手難。”在顧業亮的指導下,幾位“零基礎”學員搓著手躍躍欲試,從最簡單的兔子燈做起,卻發現沒那么容易。“貼眼睛、貼裙邊,零件細碎,工藝繁復。給小兔子的耳朵包金邊并不好包,很容易就歪了。”跟隨在南京從事臺青創業孵化工作的父親來到大陸、在常州上大學的臺灣青年錢志璿笑著說。
小兔子燈在指尖上下翻飛,很快成型。在南京云錦博物館從事品牌工作的臺灣青年何冠奕,發現彩燈制作與云錦織錦技藝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臺南讀大學時,逛過當地的主題燈會。到南京后,發現秦淮燈會歷史更悠久、規模更大。”在他看來,兩岸文化同根同源,從花燈的美好寓意和對幸福生活的祈福中,兩岸年輕人能找到很多文化共鳴之處。
在南京土生土長、每年元宵節都會買上幾盞秦淮彩燈的南京青年盧玉潔,還是第一次自己動手做燈。從她記事起,每年元宵節父母都會給她買燈,如今她也有這樣的習慣。“花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制燈技藝需要代代傳承。”
提著各自制作的小兔子燈,幾位年輕人意猶未盡,到附近的南京市非遺體驗中心(秦淮·非遺館)逛展。上海燈彩、潮州花燈、泉州花燈、自貢燈會、勝芳燈會、石城燈會、淄博花燈會……在這里,代表大陸15個省市、35項燈會燈彩非遺項目的150多件作品正在展出。
“這條來自浙江樂清的巨型龍燈,拉直了有35米長,是一個家族花費至少3年時間制作而成。元宵節時,需由村里20多個壯漢扛起,走街串巷,巡游村里。這是東莞千角燈,體型巨大,全燈有一千個角。東莞方言中‘千角燈’與‘千個丁’同音,寓意百子千孫、人丁興旺。”秦淮·非遺館副館長江楠向兩岸年輕人介紹。
展覽中,紅樓夢主題燈彩吸引了何冠奕的注意。從小對傳統文化、文學名著感興趣,讀過《紅樓夢》的他看到這組燈彩后感到興奮。“在南京可以找到很多《紅樓夢》元素。秦淮燈彩將文學巨著的經典人物、場景復刻重現,對參觀者而言是獨特的文化體驗。”
多次聊起赴臺灣扎制秦淮彩燈、舉辦燈展的難忘經歷,在學藝、參觀活動臨了,顧業亮不忘囑咐:“希望更多的兩岸年輕人因秦淮彩燈結識結緣、不斷交流,共同把這門正青春的古老藝術表現形式和技藝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