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二代、北大博士林書任:我在大涼山“種橄欖”
中新社福州11月1日電 題:臺商二代、北大博士林書任:我在大涼山“種橄欖”
作者 鄭江洛
“我的父親十年前來到大涼山,開始了油橄欖的事業(yè)。而我在博士畢業(yè)后,帶著一份使命感,跟隨父親的腳步來到這里。”臺商二代林書任近日在福州召開的海峽青年節(jié)上分享道。
林書任的父親林春福早在1991年就來到大陸發(fā)展工藝品事業(yè),后因重視“社會回饋性”,來到四川大涼山轉型至油橄欖產業(yè)。“通過發(fā)展油橄欖產業(yè),已經帶動6200多戶農戶,增收3倍以上,基本實現脫貧奔小康。”林書任說。
為什么林書任愿意追隨父親的腳步來到大涼山?在他看來,油橄欖這一產業(yè)社會效益非常高,未來瞄準大健康和木本油料產業(yè),都有很大發(fā)展空間。
“父親那一輩臺商,他們更有匠人精神,很愿意在生產技術上不斷革新、品質上不斷創(chuàng)新。”林書任說,“而我們這代人生長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更了解市場,對營銷的手法、用戶使用習慣,比上一輩多一些了解。兩代人的結合,往往能發(fā)揮兩代人不同的特點。”
在過去,他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一產的種植和二產的加工,而要讓整個產業(yè)更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讓當地留守老人和兒童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回到家鄉(xiāng)投入建設,“那我們覺得可能是在銷售上或者三產文旅上還要對接更多的資源進來”。
林書任希望,未來在涼山州能夠打造一個連片的康養(yǎng)地帶,帶動文旅產業(yè)。“三產真正形成,那就不僅僅是我們企業(yè),而是可以讓當地的村民自己做有關三產的東西,包括民宿、小吃等。”同時,希望更多公益力量參與進來,通過公益助學的方式讓當地的孩子看到希望。“并且培養(yǎng)當地優(yōu)秀的年輕人,讓本地的年輕人愿意留下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