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為臺青提供了充滿希望的平臺”
昆山是大陸臺商投資最活躍、臺資企業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它有“小臺北”的美稱,約10萬名臺胞在此創業拼搏。據不完全統計,其中年齡在18至45歲的占比約40%,且呈上升趨勢。
昆臺融合發展30年,“接力棒”由父輩交到了臺灣青年的手中。他們的創業領域更加寬廣,從傳統制造業、電子行業向新興產業、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延伸。
“臺灣青年把昆山作為‘登陸’的首選地之一,不僅是看好昆山發展前景,也是對昆山科教環境、社會治安、文明程度的信任。”昆山市臺辦主任何蓉蓉說,兩岸經濟上的密切合作催生了文化上的深度融合,使昆山成為廣大臺商臺胞成就事業夢想的沃土和安放鄉愁、棲息心靈的港灣。
宜居宜業環境深具吸引力
“昆山為臺灣青年創業提供了充滿希望的平臺。”受父親影響,“90后”臺灣女孩林芝羽2016年與昆山結緣,此后創立蘇州玖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發面向應用場景的物聯網云平臺。
蘇州御典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學霖自幼跟隨家人來昆山定居,在他看來,昆山的環境宜居宜業。張學霖如今的主業是為臺商臺企提供法律支持,此外還與大陸友人共同開發文創文旅項目。“只要有機會就要嘗試,希望能為昆臺融合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很小就來大陸了,2014年通過港澳臺聯考考上武漢大學,2017年參加臺灣大學生實習實踐活動來到昆山,并被安排在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對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認識。”韓宜倫生于臺灣新北市,長期跟隨父母在大陸學習生活,從實習到工作,他深深愛上了昆山這座城,注定要與之相伴。
2016年以來,昆山連續4年組織近600名臺灣大學生來當地實習,崗位選擇不斷豐富,實習范圍從昆山臺企、民企,拓展到行政事業單位、國企等領域。
昆山瑪冀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創業臺青趙宜泰說,從著手創業、搭建技術平臺到創立品牌,一路打拼,所幸得到當地政府創業導師般的一路扶持,讓他少走了不少彎路。企業第一年就實現營收1400多萬元,第四年營業額近億元。
全力打造臺商臺青“精神家園”
昆山周市鎮花都社區現有居民2000余戶、5200余人,臺商臺眷入住比例高達30%以上。“有了家,幸福才會常伴。”郭怡秀和丈夫在1994年前往大陸創業,1995年底,郭怡秀創立了江蘇龍燈化學有限公司,該公司逐漸發展為行業龍頭企業,并成為全球作物保護、農藥原藥合成、農藥制劑加工及包裝制造供應中心之一。
郭怡秀的事業在昆山騰飛,她也選擇把家安在了這里。“我的兒子高中畢業后選擇到蘇州讀大學,如今在昆山成家立業,并育有兩個活潑可愛的女兒。我想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生活。”
“此心安處是吾鄉”,為了幫助10萬名臺胞更好地適應當地,找到家的感覺,昆山近年來不斷完善和升級臺商生活配套,建起了媽祖廟、臺商醫院、臺商子女學校、臺灣老街等,全力打造臺商“精神家園”。
昆山臺協青年會會長陳語歡的父母2003年來昆山投資設廠,他在接手企業的過程中,更深切地認識到昆山的可貴之處。“除了生活便利,臺灣人多,昆山創業、就業資源也多。”陳語歡說,“這10年來,公司每年差不多都有20%的增長,銷售收入有了近10倍的增長。”
像陳語歡一樣,許多臺商子女受父輩影響來到昆山,他們中有些人從小在當地讀書,畢業后便接手家族企業,或者進入當地知名臺企工作,也在昆山扎下了根。
為臺青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近年來,昆山積極搭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交流合作平臺,按照“一園多點、有散有聚”的發展理念,打造了5個國家級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為臺灣青年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機遇。昆山還全面貫徹落實“31條”“26條”“11條”惠臺利民措施,推出昆山特色的“68條”“20條”等服務舉措,努力為臺灣青年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昆山兩岸青創園主打青年創業項目,致力于培育高新上市企業,扶持頂尖科創人才。成立5年來,累計引進170個兩岸青年創業項目,其中臺資項目占比超過70%。兩岸青創園共培育13家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4家高新技術企業、1家新三板上市企業和1家新四板上市企業,企業總產值超3億元。
陳語歡認為,昆山不斷完善的兩岸青創載體給臺灣創業青年帶來很多便利,可以免去很多創業的“痛苦”,不必擔心注冊、資金對接、專利服務、人力資源等問題。
昆山感官駕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名為“搭搭房”的應用產品,可借此開展3D互動空間搭配,為家具廠商訂制開發虛擬產品。該公司創始人陳映余說,“搭搭房”團隊來自兩岸,他們年輕有沖勁,入駐青創園后享受了“苗圃—眾創—孵化—加速—產業化”全鏈條服務,涵蓋金融投資、創業培訓、專家輔導、技術對接、政策申報、人才服務等方面。
趙宜泰感慨道,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昆山市政府高效應對,逐一走訪臺企,統一調配防疫物資,令人印象深刻。昆山支持臺企復工復產、落實稅費減免政策、協助臺企穩外貿拓內銷等舉措,更堅定了他扎根發展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