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休閑農業合作前景廣闊,但找到和突出當地文化特色才是合作關鍵。”臺灣農業領域專家27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正在此間召開的首屆內蒙古國際農業發展暨海峽兩岸農業經濟合作論壇上,多名臺灣業內人士認為,休閑農業已成為當前臺商在大陸農業領域投資合作熱點。
休閑農業是以農業和農村資源為基礎,服務于城市居民和農民自身的休閑旅游。臺灣休閑農業發展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
臺灣神農技術發展協會理事長廖樹宏說,目前在大陸投資仍然對臺商具有吸引力,早期投資主要集中于制造業,現在正在向服務業轉型,休閑農業就是一個很被看好的投資領域。
“大陸和臺灣在休閑農業方面各有優勢,大陸農業和觀光資源豐富,臺灣在創意設計上更為突出,優勢互補,將會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合作效果。”廖樹宏說。
海峽兩岸創意生態農業研究推廣中心執行長黃一峰表示,臺灣休閑農業開發較早、相對成熟,大陸發展休閑農業時,能夠最快取得智力資源的對象就是臺灣。
在大陸從事農業經營近10年的黃一峰說,不同城市,或者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市場特質各不相同,所以必須讓產品、觀念和項目充滿當地文化特色。“臺灣休閑農業比較發達,產值約占整個農業產值的60%,既叫好又叫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幾乎每個農莊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
臺灣農業專家認為,在今后兩岸休閑農業的合作交流中,臺灣可以在設計、規劃、運營的輔導和培訓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我正與有關單位商談在北京成立農業培訓學校事宜,以培養優秀的休閑農業人才。”黃一峰說,學員接受培訓后,去臺灣實習、工作一段時間,回大陸后他們就能把先進理念與本地文化特色很好地結合起來,并且優先參與政府在休閑農業領域的扶持項目,提高大陸休閑農業發展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大陸的臺灣農業實驗園區和農業創業園區總投資已接近60億美元,相關企業超過5000家。(記者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