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8日閉幕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泉州)農產品采購訂貨會場面熱絡,交易頻繁,在兩岸客商的要求下延遲到9日閉幕。展會期間,由商務部主辦的海峽兩岸農產品冷鏈物流研討會在南安召開,兩岸業界人士、專家學者首次就農產品的運輸、倉儲和銷售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以實現冷鏈物流“不掉鏈”。
今年以來,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實施的推動下,臺灣農產品加速登陸營銷。由此帶來的農產品運輸、倉儲和銷售等環節,均與“冷鏈物流”息息相關。
“為了確保兩岸農產品貿易更好更快發展,亟需兩岸冷鏈物流業界加強交流協調,共同排憂解難。”研討會上,閩臺農產品交易市場董事長王世哲如是說。所謂“冷鏈物流”,是指從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儲藏、運輸、卸裝、陳列銷售到購買后之貯存,產品皆處于恒溫狀態下,以保持產品應有銷售價值的一個過程。
與會專家指出,從兩岸冷鏈物流發展特征分析,兩岸的產業互補與合作條件優勢明顯。“大陸冷鏈物流還沒形成完整的鏈條體系。果蔬產品在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甚至比發達國家高出20%以上,其中冷鏈流通率偏低而造成的損失很嚴重”。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