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是我的祖先莫那·魯道,他帶領族人反抗日本人的故事在我們部落里代代相傳……”指著一張略顯模糊的黑白照片,63歲的林添喜神情有些激動。
林添喜的族名叫莫那·一亨。1930年,霧社(今屬南投縣仁愛鄉)的賽德克人不滿日本殘暴的殖民統治,在莫那·魯道的領導下爆發武裝起義,犧牲和拒捕自殺者近千人,參與行動的部落幾遭滅族,震驚島內外,史稱“霧社事件”。
今年是霧社事件80周年,也是臺灣光復65周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紀念日),由全國臺聯、北京市臺聯和臺灣原住民出版社舉辦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史實圖片展”在北京臺灣會館開幕。
作為團長,林添喜帶領70位臺灣少數民族各族群抗日部落后裔頭目長老,參觀了這個展覽。
“我很高興看到,祖先生前唯一的一張照片被主辦方找到,在展覽中展出。對于霧社事件的介紹,也和我從小聽族中老人講述的內容完全相同。”林添喜說。
約500張圖片、2萬余字簡介……展覽忠實記敘了1896年至1933年的近40年時間里,泰雅、布農、阿美等臺灣少數民族族群發動的60多起抗日武裝斗爭。勇士們手持弓箭、長矛、獵槍,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的場景歷歷在目。
站在介紹馬拉邦戰役的展板前,苗栗縣泰安鄉馬拉邦泰雅部落的頭目繼承人比浩雷沙,用族語向夫人介紹著戰役始末。
生活在海拔1407米的馬拉邦山下,這個部落素有驍勇善戰的傳統。因為反抗日本人以掠奪樟腦為目的的嚴酷統治,馬拉邦人聯合臨近部落,展開艱苦的武裝斗爭,最終因敵眾我寡而失敗。
“日本人在臺灣的統治從來就不是歌舞升平。為了掠奪物資、奴役民眾,他們什么事都做得出來!”比浩雷沙說,“我們痛恨日本人的侵略和統治,決不會讓屈辱的歷史重演。”
來自花蓮的賽德克抗日頭目后人田貴實(族名給米·西畔)說,自己永遠忘不了父親在講述祖父慘死于日本人刺刀之下的情形時,臉上那難以名狀的表情。
“我祖父曾說,臺灣原住民的一槍一彈是用來獵殺山豬、養活家人的,不是用來殺人的。可是日本人的入侵,讓我們不得不拿起獵槍,為保護妻兒族人而浴血奮戰、犧牲巨大。”田貴實說,“盡管已經過去多年,我們可以不再有仇恨,但是這段血和淚的歷史不應該被淡忘。”(記者 趙博)
[ 責任編輯:陳佳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