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直通車
攜手合作 擦亮“海峽旅游”品牌
——《海峽西岸旅游區發展總體規劃》解讀
12月22日,《海峽西岸旅游區發展總體規劃》通過在京專家評審。這是12月初《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發布之后,國家旅游局組織評審的第一個區域旅游規劃。
《規劃》確定的海西旅游區發展目標是什么,功能布局怎樣,具體推動舉措是什么?《規劃》編制課題組組長、湖北大學旅游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馬勇等專家作了解讀。
主推四大產品系列
《規劃》明確提出,從現在開始,用12年左右的時間,將海峽西岸旅游區建設成為中國旅游發展的又一個增長極,成為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并攜手海峽東岸,共同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三軸是指:藍色海濱景觀軸,從浙江臺州至廣東汕尾的12個海濱城市;綠色生態景觀軸,從浙江金華至福建三明,包括金華、麗水、衢州、南平和三明五市;紅色人文景觀軸,從江西上饒至廣東梅州,包括上饒、鷹潭、撫州、贛州、龍巖和梅州六市。
八區是指:閩南濱海商貿旅游區、閩中商務休閑旅游區、閩北山林生態文化旅游區、粵東潮汕文化旅游區、浙西南山水生態旅游區、贛東人文生態旅游區、閩粵贛客家與紅色文化旅游區、閩浙山海生態度假旅游區。
馬勇介紹,海西旅游區山海資源豐富,海峽特色凸顯,因而,在旅游產品設計上,將著力構建藍色海濱、綠色山林、多彩文化、特色都市四大產品系列。
攜手做大“海峽旅游”
在對海峽兩岸旅游交流的現狀進行全面分析論證后,《規劃》提出了海峽兩岸旅游合作的體系,即“雙核、兩線、三區、十大戰略支點”。
“雙核”即以廈門和臺北作為兩岸旅游交流與合作的雙引擎;“兩線”即“海上交通線”和“空中交通線”,發揮海峽西岸旅游區在對臺旅游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海峽西岸旅游區為基礎,不斷拓展、延伸,打造兩岸旅游交流的立體交通網絡。
“三區”即“兩馬”、“兩門”、“兩島”(南澳島與澎湖列島)三大旅游示范區,在此三個區域內先行先試兩岸旅游產業的全面對接。
十大戰略支點,即形成以西岸廈門、福州、莆田、汕頭、溫州和東岸臺北、高雄、臺中、金門、澎湖所組成的旅游合作支撐點體系。
“這個設想既考慮到了兩岸在歷史、文化和經濟交往中所形成的既定聯系,又考慮到了兩岸在旅游資源、產業發展等方面的互補性和差異性,旨在為兩岸之間建立面向未來的旅游交流機制尋找最佳解決方案。”馬勇說。
啟動八大先鋒項目
《規劃》提出海西旅游近期(2010年-2012年)行動計劃,并推出“12358”行動方案:
明確一大建設目標:共推“海峽旅游”品牌,聯手打造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
構筑兩大先行先試示范區:即廈門與金門“小三通”兩岸旅游合作先行先試示范區和福州馬尾與臺灣馬祖兩岸旅游合作先行先試示范區;
搭建三大合作平臺:政策推動平臺、信息共享平臺、市場共推平臺;
打造五大精品工程:濱海旅游精品工程、5A級精品景區培植工程、旅游品牌塑造工程、旅游名城建設工程、旅游交通提升工程;
啟動八大先鋒項目:廈門假日海岸等六大精品海岸、鼓浪嶼等八大繽紛海島、武夷山等五大世界名山、鼓浪嶼海島生態旅游度假示范區等七大旅游示范區、福州古城等九大韻味古城、泰寧大金湖旅游區等六大親水湖瀑、泉州清源山等九大中國名山和莆田湄洲島等12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本報記者 段金柱)
[ 責任編輯:陽艷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