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美國被迫向阿富汗增兵。
20年前,前蘇聯士兵無奈從阿富汗撤出。
奧巴馬1日宣布阿富汗戰略調整方案——
明夏前增兵3萬稱18月內開始撤
據新華社電 美國總統奧巴馬(左圖)當地時間1日晚在位于紐約州的西點軍校發表全國講話,宣布阿富汗戰略的調整方案,其中包括明年夏季之前向阿富汗增兵3萬人以及美國從2011年7月開始逐步從阿撤軍。增兵立即開始,首批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圣誕節前將抵達阿富汗。
“我們必須鏟除‘基地’組織庇護所。”奧巴馬說,“我們必須逆轉(阿富汗)塔利班勢頭……增強阿富汗政府和安全部隊的能力。”
美聯社說,奧巴馬向阿富汗增兵目的在于,使美國加速訓練阿富汗安全部隊和警察,最終實現美軍從阿富汗“抽身”。
“18個月內,我們的士兵將開始踏上歸途。”奧巴馬說。
現階段,盡管法國和德國已表態拒絕增兵阿富汗,但北約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表示,他相信眾多美國盟友將“大幅度”增兵。
英國眼下已經表態,將向阿富汗“有條件”增派500名士兵。意大利表示,將增兵阿富汗,但沒有透露具體數字。波蘭也在考慮向阿富汗增派數百名士兵。
奧巴馬增兵阿富汗戰略的出爐,結束長達數月的“思索之旅”,但美國一些民眾和批評人士認為,阿富汗戰爭會重蹈越南戰爭覆轍。
對此,奧巴馬在演講中說,這是對“美國歷史的錯誤解讀”。阿富汗戰爭與越戰不同,駐阿美軍與43個國家協同作戰,并且沒有遭遇大范圍民眾反抗。
國際觀察
奧巴馬的兩難之境
2009年12月1日,奧巴馬正式宣布,將向阿富汗增兵3萬。耐人尋味的是,他發布這番演講的地點選擇在西點軍校,也即其前任布什2002年6月發表有關阿富汗戰爭的豪言壯語的地方。
撤兵承諾姑且聽之
此事帶有濃厚的幽默與諷刺意味。奧巴馬因張揚“和平”大旗而當上美國總統;就任幾個月后無實際建樹卻莫名其妙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一再對布什的“戀戰”提出激烈批評的他如今站在了布什曾經站過的地方宣布增兵。至于競選時曾經承諾的“上任后90天內撤兵”、“2010年中期從伊拉克撤軍完畢”等承諾,都如同一縷炊煙消失在天際,似乎從來不曾存在過。
因此,在宣布增兵的同時,奧巴馬又說2011年將“開始”從阿富汗撤兵,也只能當作一則笑話來看。“開始”的內涵是什么?撤多少人算是真的撤?此中有太多學問,而奧巴馬的口才又太好。就像在他上任后許多“出爾反爾”的言辭一樣,事到臨頭他自有不慌不忙圓場的本事,甚至可毫無愧色地出口成章。
北約秘書長拉斯穆森今年8月訪問阿富汗時表示,單憑軍事手段無法解決阿富汗當前困境。這已成為越來越多“盟友”的共識,故此奧巴馬屢屢呼吁歐洲及盟國增兵,最終卻只有“鐵桿盟友”英國象征性地勉強增兵500人,有些國家反而萌生退意。在這樣的前提下,美國增兵阿富汗幾乎成了無法選擇的選擇,它無法丟下這個“爛攤子”,更無法全身退出。
很多人都將阿富汗戰爭與越戰相較:交戰時間漫長、美國政府承諾連連、不斷陷入被動、戰事上失利、國內反對聲日益強勁等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不由人不聯想起越戰那段美國政府與民眾不堪回首的歷史。
可以說,阿富汗戰爭已成美國的泥淖,但奧巴馬也有許多身不由己之處。軍方一再強烈要求增兵、日益活躍的塔利班亂了阿富汗又直接威脅巴基斯坦的穩定等等,都讓奧巴馬增兵的決定無法回旋。
但也是這個決定,讓奧巴馬自己也身陷危局。如果戰事順利,奧巴馬或許可贏得一點政治資本再博連任;如果阿富汗真如當年越戰般拖下去,那做出增兵決定的他的下場也可能如當年的約翰遜總統一樣,只能以“失敗者”的形象黯然離任。(東方四)
美國正步前蘇聯后塵?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奧巴馬向阿富汗增兵3萬的決定,再次讓人聯想起20多年前前蘇聯政府在阿富汗的悲慘遭遇。美蘇兩大帝國在阿富汗的遭遇也呈現越來越多的相似性,以下是兩場戰爭的七大相似點。不知道這僅僅是巧合,還是必然?10年的阿富汗戰爭拖垮了前蘇聯,美國的命運又如何? (李明波)
相似點一
初期均輕松取勝
美蘇都曾在戰爭之初取得壓倒性勝利,但抵抗勢力隨后都卷土重來,戰爭相持了至少10年時間。
美軍在2001年10月7日開始對阿富汗進行軍事打擊,僅用2個月的時間,塔利班政權就迅速倒臺。然而,自2007年前后,塔利班在阿富汗卷土重來。盡管目前美軍在阿富汗的戰爭只有8年,但從奧巴馬的最新講話看,美軍在2011年前不會撤軍,這意味著占領時間至少有10年。
前蘇聯在1979年12月27日入侵阿富汗時,開始階段也取得異乎尋常的勝利,僅用700名特別部隊就推翻了喀布爾的阿明政權。但前蘇聯很快發現自己陷入游擊戰的漩渦,直到1989年2月,蘇軍也沒能完全占領阿富汗。
相似點二
10萬大軍無作為
美蘇都曾有超過10萬的大軍被拖在阿富汗戰場。
從1980年初開始,前蘇聯不斷向阿富汗增兵,截至1985年,前蘇聯在阿富汗的駐軍人數最多時達到11萬多人。
而按照奧巴馬的新計劃,明年夏季駐阿美軍士兵人數將達到大約10萬人,加上盟友駐軍,駐軍人數也將超過11萬人。
相似點三
后勤補給屢遭襲
美蘇軍隊補給線都曾遭到攻擊,后勤保障成為難題。
蘇軍后勤主要靠陸路運輸。游擊隊的通道戰規模很大,幾乎每天都會上演大大小小的伏擊蘇軍后勤車隊的戲碼。
如今,塔利班也學習了當年阿游擊隊的戰法,多次襲擾美軍和駐阿聯軍的后勤補給車隊。不過美軍的情況比當年蘇軍要好,美軍的補給還可以依靠其在中亞的軍事基地空運解決。
相似點四
增兵只為早脫身
美蘇新上任的領導人都試圖以增加兵力的方式盡早結束戰爭。
奧巴馬擔任美國總統以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做出了反恐戰爭重心從伊拉克轉向阿富汗的重大決策。他在全面權衡了3個月后,終于決定繼續向阿富汗增兵3萬人。奧巴馬同時也指出,增兵是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并承諾18個月后開始撤軍。
這一幕又和當年驚人地相似。1985年,新上任的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對阿富汗戰局也感到不滿。他要求在一年內必須解決問題。因此,前蘇聯也開始向阿富汗大幅增兵,總兵力接近11萬人,新增加的兵力大部分是作戰能力更強的特種部隊,但這依然沒有挽回前蘇聯在阿富汗的敗局。
相似點五
只能控制大城市
美蘇都只能控制少數大城市,無法控制阿富汗的廣大農村。
美駐阿軍隊最高指揮官麥克里斯特爾今年9月底宣布,放棄對人煙稀少地區的控制,集中兵力防御人口密集地區。奧巴馬最新增派的3萬美軍主要部署在塔利班勢力雄厚的阿富汗東部和南部地區,但其主要任務也是控制當地人口密集的重要城鎮,對廣大農村地區卻無力顧及,而農村正是塔利班等反美武裝最活躍的地方和根據地。
當年前蘇聯軍隊在阿富汗戰場上,同樣是僅能控制20%的阿富汗國土,主要集中在阿富汗北部地區和首都喀布爾,而當時至少有80%的阿富汗國土處于40萬游擊隊的控制之下。
相似點六
扶植政權不如意
美蘇都扶植了阿富汗新政權,但都里外不討好。
美軍在發動對阿富汗的軍事打擊后2個月,就組建阿富汗臨時政府,卡爾扎伊被任命擔任臨時政府主席。2004年底,卡爾扎伊在總統大選中獲勝成為總統,2009年他又蟬聯總統。不過美國政府逐漸表露出對卡爾扎伊的不滿,認為他在制止腐敗和打擊塔利班等方面都做得不盡如人意。
前蘇聯在占領喀布爾不久后即任命阿明政權的前副總理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新政權的總統兼任總理。當時,前蘇聯顧問充斥著阿富汗的軍政部門,阿富汗本土官員成了擺設,其后的納吉布拉政權也是如此,這使得其無法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
相似點七
寄望于政治和談
美蘇都曾在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試圖以政治談判的手段解決問題。
奧巴馬并沒有放棄政治手段。美國政府已經在多個場合暗示“招安”塔利班,對塔利班組織分化瓦解,將其中的溫和勢力納入阿富汗新政權。
當年,戈爾巴喬夫看到增兵沒有解決問題,逐漸產生了用政治手段解決的想法。1986年,前蘇聯用納吉布拉政權取代卡爾邁勒政權,但阿富汗抵抗力量拒絕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