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長沙7月27日電(記者 楊舒怡)“中國是一個機會多的國家,尤其是工作方面機會。我希望明年來北京或長沙留學,畢業后或許能在這里找份工作。”澳大利亞大二學生隆龍告訴記者。
作為第八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晉級復賽的112名外國選手之一,隆龍7月上旬應邀來華參加在湖南長沙舉行的復賽和決賽,以及在中國多個城市的文化體驗活動。
讓隆龍興奮不已的不只是湘西鳳凰秀美的風光,中國社會經濟各方面所展現出的“機會”更加誘人。
隆龍說,他一開始只是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感興趣,但這些年來發現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于是逐漸產生學好漢語、畢業后在中國從事商科領域工作的念頭。
另一名來自澳大利亞的選手福萊特說,澳大利亞企業參與設計了北京著名建筑“水立方”。作為一名建筑專業的學生,他從那時開始對中國市場產生興趣。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所長、國家語委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主任姚喜雙教授說,“漢語橋”比賽在世界各國舉行預賽,入圍選手受邀來華參加復賽和決賽,賽事規模大、影響遠。
姚喜雙說,與先前幾屆比賽相比,這次比賽涉及大約60個國家,參賽選手更多,選手水平也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一般是亞洲選手表現更好,而現在越來越多西方國家選手漢語水平過硬。
“‘漢語熱’現象背后是中國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對外界吸引力日益上升。“語言搭臺,經濟唱戲”,外國人經由書法、飲食、戲劇、舞蹈等文化藝術形式了解中國的同時,更以熾熱眼光關注著中國經濟發展態勢。”姚喜雙說。
記者在“漢語橋”比賽采訪中發現,不少選手學習漢語的初衷是畢業后在涉華貿易、文化交流等領域求職,其中不少人渴望到中國工作。除了來自俄羅斯、日本、巴基斯坦等周邊國家的選手,更有不少來自美國、烏克蘭等遠方國家的大學生表露出這種意向。
一些選手說,他們最初對中國產生興趣是緣于中國古老神秘的文明和神奇秀美的風光。那時,他們多少帶著些獵奇目光看待中國,關注重點離不開中國功夫、美食、旅游景點等。然而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與世界交流日益密切,外國年輕人驀然發覺:中國不僅活在歷史里,也活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對這些年輕人而言,中國是一個可以去工作、生活,也值得去工作、生活的地方。
巴基斯坦國立現代語言大學在職碩士研究生哈希博對此深有感觸。哈希博說,外國朋友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風韻的渠道相對較多,但深入接觸中國當代生活的機會仍屬“稀缺”。對于那些考慮今后來華工作或生活的外國大學生而言,讀懂當代中國企業和市場是門“必修課”。
正是由于這一獨特的“需求”,哈希博在長沙期間沒有按主辦方安排參觀具有千年歷史的岳麓書院,而是在幾名中國朋友陪伴下走訪湖南大學和中南大學。
哈希博的觀點在這次“漢語橋”比賽中得到印證。不少外國選手對當代中國文化現象表現出濃厚興趣,緊跟潮流程度絕不輸給中國年輕人。
選手們在演講中引用著名學者易中天的觀點,在才藝表演中模仿小品演員趙本山和小沈陽,在唱歌比賽里演繹臺灣歌手王力宏,在日常談吐中巧妙融合電影《大話西游》、歌曲《對面的女孩看過來》等元素,還會時不時地說出“超女”、“型男”和地方方言等語匯,制造幽默同時緊密結合當代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