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消息:美國《時代》周刊20日一期刊登該刊記者奧斯汀·拉姆齊發自北川的一篇報道,題為《從瓦礫中崛起》,要點如下:
10月29日,新街社區居民在北川縣曲山鎮永興板房區聯歡。 當日是羌歷新年,在四川省北川,羌族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度過震后第一個羌歷新年。 新華社記者 白瀛 攝
路邊堆滿一摞摞紅磚,停車場擺放著層層疊疊的水泥排水管,新鋪路面的兩旁是一排排臨時住房,小店的窗口柜臺上生意繁忙。像中國的許多地方一樣,四川省中部的這個角落也在經歷著建筑熱,但這不是普通的發展故事。
半年前我來到這里時,滿是瓦礫的街道上排放著從倒塌的建筑物里抬出來的尸體。數萬名無家可歸者擠在體育館里,更有數百萬人棲身帳篷。紫坪壩水庫因大量泥石流傾瀉而覆蓋了一層令人惡心的漂浮物。
如今,水庫的水已經恢復了往日翠綠的顏色。即便是一些因泥石流而造成的溝壑也開始長出了綠草,顯示了大自然也在配合人類恢復家園的堅定努力。5·12四川大地震后展開的重建活動是中國最令人驚嘆的行動之一:在今后3年里,北京承諾支出約1500億美元用于重建,比美國用于“卡特里娜”颶風災后重建的資金還多500億美元。到今年7月初,四川無家可歸的災民有四分之三搬進了預制板房,所有需要安置的災民被承諾在2010年前得到永久住房。
11月16日,四川省安縣花街鎮雍峙村村民張學鐘(右一)和妻子(右二)在自己剛剛建起的新房前。張學鐘家原來30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地震中全部倒塌,他用近年打工的積蓄,加上國家補貼和貸款,新建了這幢近300平方米的新房。 四川地震災區群眾自籌資金,并在政府補貼和貸款政策的幫助下,積極開展災后重建,許多地方已經矗立起一幢幢新房。 新華社記者陳燮攝
許多重建努力反映在中國社會主義的語言中———巨大的紅色橫幅上印著政府的口號,勸導人們為了明天的美好家園而在今天流汗。如果說重建工作有一個主題的話,那就是“不要往后看”。在地震發生后,需要拋開痛苦的回憶,繼續前行。常駐北京的學者拉塞爾·摩西說:“我認為四川與現在的整個中國很像。你不禁被它的悠久歷史所打動,也不禁為它擔憂!
入冬以來,映秀小學的100多個孩子陸續收到來自廣東、香港等地愛心人士捐贈的棉被、防寒服和暖手器。
36歲的張康奇(音)住在辦公室里,屋里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張小桌子和一臺電視機。屋里的亮點是一張家人的鉛筆畫,一名學藝術的學生照著身份證上的照片,畫了他妻子和幼女的畫像。在大地震中,張康奇永遠失去了她們。但是他沒有時間悲傷。作為北川的干部,地震發生時他正在附近漩平鎮的一個村里工作。第二天,他徒步6小時到一個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幫助救助災民。
當張康奇再次看到他在北川已成廢墟的家時,已是一個多月以后了。妻兒的遺體沒有找到。他說:“現在我全身心投入工作。對于逝者,你什么也不能為他們做。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北川更美好!
張康奇說,他的工作讓他暫時忘了妻子女兒的不幸。“當我埋頭工作時,我覺得她們還活著。但當我抬頭看到那張畫像時,我才想起她們已經不在了!
5月14日,在地震災區漢旺鎮,鄧竹源(音)與家人坐在一起,他放棄了找到母親遺體的希望。當救援人員用吊車搬走瓦礫時,18歲的鄧竹源用幾乎沒有破綻的英語向我講述他在山區的生活以及震前他準備高考的情況。后來,我回到鄧竹源等待的地方,地上有兩具遺體。一位家人認出其中一具是鄧竹源的母親。鄧把我叫了過去,激動地對我說了幾句話:“你必須珍惜生命,你必須珍惜活著的每時每刻!
鄧真的也在這樣做。半年后我們在四川大學校園里相會,他在那里學習電子工程。7月份,鄧參加了高考,以全校最高分通過了考試。校長要他作一次新學年講話,他對同班同學和老師說:“如果你還活著,那就沒有理由絕望!薄
圖為建設中的“吉娜羌寨”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