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首迎“全私人”宇航團 空間站商業化建設再進一步
太空首迎“全私人”宇航團 空間站商業化建設再進一步
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時刻!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10時13分(北京時間22時13分),全球首個由私營企業組織的“全私人”宇航團隊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
4名乘客將停留8天,開展20多項科研及教育和商業活動等。
這是美國公理航天公司(Axiom Space)與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合作的一個商業項目。NASA表示,這次任務標志著其開拓近地軌道商業市場的一個里程碑,也標志著太空探索新時代的開端,能夠使更多公眾參與更多種類的航天任務。
而在外界看來,此次飛行是未來商業空間站的探路者,到本世紀末,一個或多個商業空間站將接替國際空間站。
一
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11時17分(北京時間23時17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經過約21小時飛行后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4名乘客身穿深藍色制服依次“漂”入空間站,與空間站上7名宇航員握手擁抱。
新華社轉引路透社的報道稱,由于出現一個小技術故障,對接時間比原計劃延后約45分鐘。
這4名乘客分別是63歲的美國退役宇航員邁克爾·洛佩斯-阿萊格里亞,70多歲、當過特技飛行員的美國房地產大亨拉里·康納,曾是空軍戰斗機飛行員的64歲以色列商人埃坦·斯蒂貝,以及52歲加拿大商人馬克·保蒂。
邁克爾·洛佩斯—阿萊格里亞作為美國公理航天公司的執行員工并擔任指揮官,其余三名乘客均支付了5500萬美元(約3.5億元人民幣)的門票費用。
與此前以觀光為主要目的的私人太空飛行不同,此次任務有著明確的科研目標,四名乘客將與國際空間站的7名宇航員一同工作。
“在國際空間站停留的8天時間內,要做大約25個不同的實驗,包括100多小時的研究。”拉里·康納曾在4月1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研究涉及大腦健康、心臟干細胞、癌癥和衰老等研究。
二
這不是歷史上首次有太空旅客到訪。
據媒體報道,去年,SpaceX、維珍銀河以及藍色起源等公司在太空旅游領域展開競爭。
7月11日,維珍銀河公司的“團結”號太空船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完成首次滿員太空試飛,公司創始人布蘭森隨行。9天后,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的“新謝潑德”飛行器在得克薩斯州完成首次載人太空試飛,公司創始人、亞馬遜公司前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隨行。
9月15日,SpaceX用“獵鷹9”火箭將“龍”飛船成功送上太空,由4名非專業宇航員組成的“太空旅行團”在繞地軌道上飛行了3天。
最近一次則是在去年12月,日本企業家前澤友作及其制片人平野洋三,乘坐俄羅斯聯盟號太空艙抵達國際空間站,并完成了為期12天的國際空間站之旅,其間他們拍攝記錄了在空間站上的日常生活。
隨著太空旅行的商業化加速,個人登上太空的費用也在不斷下降。此前,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搭載游客的花費,大約每人1億美元。
有人曾樂觀地預測,或許到某一天,僅需要幾十萬或上百萬美元就能進行太空旅行了。
三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此次飛行承載的,不僅僅是人類商業太空旅行的意義,更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向商業化再進一步。
據報道,美國公理航天公司已經與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達成了總共四次任務的協議。對于公理航天公司來說,這是實現其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建造自己的空間站的第一步。
實際上,除了公理航天公司外,NASA還在去年年底批準了3座商業空間站的開發提案,總投資金額約為4.156億美元。
顯然,NASA有意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前,為商業航天公司敞開大門,支持他們建設新的商業空間站。
此次“全私人”宇航團隊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后,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比爾·納爾遜高興地表示:“我們將地球貿易的邊界擴展到了太空。”
按計劃,4月19日,執行完太空任務的4名乘客將返回地球。
而據美聯社報道,公理航天公司計劃在2023年進行第二次國際空間站之旅,并從2024年開始建造空間站雛形,預計5年后建成商業空間站,一旦現在的國際空間站退役,便可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