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澳門雙胞胎熊貓寶寶再次與公眾見面。新華社記者張金加攝
原標題:大熊貓如何脫離瀕危名單?英媒:靠重建竹林和呆萌外貌
參考消息網(wǎng)9月7日報道 英媒稱,這種動物很可愛,它們深受人們喜愛,它們剛剛從滅絕的邊緣被拯救回來。
據(jù)英國廣播公司網(wǎng)站9月5日報道,我們談?wù)摰氖谴笮茇垺4笮茇垊倓偯撾x“瀕危”物種名單,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中國對大熊貓的保護工作。但他們究竟是如何做的?
其實都跟竹子有關(guān)。
報道稱,多年來,中國一直努力增加大熊貓的數(shù)量。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這種動物曾經(jīng)廣泛分布在華南和華東地區(qū),但是由于人類的不斷擴張和發(fā)展,目前大熊貓僅生活在還有竹林存在的地區(qū)。
大熊貓保護工作的成功得益于中國努力重建竹林的行動。
竹子在大熊貓的飲食中占到大約99%的比例。沒有竹子,大熊貓很可能會餓死。
大熊貓每天要吃12千克到38千克的竹子才能維持它們的能源需求。
目前大約有2060只大熊貓,其中1864只是成年大熊貓——這個數(shù)字讓大熊貓在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紅色名單上從“瀕危”物種變成了“弱勢”物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單的負責人克雷格·希爾頓-泰勒向英國廣播公司表示:“這些都和恢復(fù)棲息地有關(guān)。通過恢復(fù)大熊貓的棲息地,這能讓熊貓重新?lián)碛凶约旱纳婵臻g,讓它們能夠找到食物。”
希爾頓-泰勒指出,上世紀80年代大熊貓的數(shù)量下降到1200只左右,其主要原因就是熊貓失去了棲息地。
他表示:“你得讓竹林回來。慢慢地,大熊貓的數(shù)量開始往上升。”
世界自然基金會負責野生動物保護的高級副總裁吉內(nèi)特·赫姆利也贊成這種觀點。
他說:“在投資建設(shè)大熊貓棲息地、擴大和建立新的大熊貓保護區(qū)方面,中國人做得非常出色。他們是個很好的例子,充分詮釋了當一國政府致力于野生動物保護時會發(fā)生什么。”
不過這種成功可能是短暫的。
報道稱,預(yù)計在未來80年里,氣候變化可能會讓大熊貓的棲息地消失三分之一以上。
希爾頓-泰勒解釋道:“隨著氣候變化,天氣會變得過于炎熱,不利于竹子的生長。”
他指出:“大熊貓非常依賴竹子,它們以竹子為食。隨著竹子數(shù)量減少,大熊貓的前景似乎不妙。”
那么,圈養(yǎng)繁殖是解決問題的答案嗎?
許多動物園和中國機構(gòu)把賭注放在圈養(yǎng)繁殖大熊貓上面,有時候他們會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來繁殖大熊貓。
4日,亞特蘭大動物園誕生了一對雙胞胎熊貓幼崽——它們的母親是通過人工授精的方式生下熊貓寶寶的。
希爾頓-泰勒表示:“圈養(yǎng)動物就像是買了一份保單。但你不希望永遠把它們?nèi)︷B(yǎng)起來。”
報道稱,大多數(shù)圈養(yǎng)繁殖計劃的最終目標是讓這些動物重新回歸大自然。
赫姆利表示:“工作人員曾幾次試圖把大熊貓放歸野外,但他們都沒有成功。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擺脫困境。”
2007年,大熊貓“祥祥”成為首只放歸野外的圈養(yǎng)大熊貓,但它在與野生的雄性大熊貓發(fā)生打斗后死亡。
為什么大熊貓讓大家如此喜愛和癡迷?
藏羚羊是另一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的紅色名單上被除名的動物,不過人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熊貓身上,大熊貓已經(jīng)成為瀕危物種保護的一個重要象征。
那么熊貓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夠獲得大家的齊聲稱贊和喜愛?
赫姆利解釋說:“黑白相間的毛色和大大的黑眼圈使得大熊貓非常有魅力,世界上沒有其他動物長得像它們那樣。”
新加坡野生動物保育集團的首席生命科學(xué)家鄭文皓(音)表示:“大熊貓的外表是自然選擇的一個結(jié)果,但恰好被人們視為可愛。一張可愛呆萌的臉龐更容易贏得人們的喜愛。用巴巴·迪烏姆的話說,最終我們只會去保護那些我們喜愛的東西。”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