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大前夕,克羅地亞最大都市報《晨報》以“中國-文化與傳承”為題發表了前總統梅西奇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大將產生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明年春天中國政府將實現換屆。在此之際,我們不僅要思考這些變化意味著什么,同時還要自問對中國我們究竟了解多少,是否對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全面清醒的認識?我的回答是“不”,對中國的認識甚至可以說有些可憐。我們對中國遠不及我們應該了解的那么多,而對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的國際影響力還在猜測之中。我們過于專注于歐盟和與美國保持更好的關系。當然,加入歐盟對于克羅地亞肯定沒有錯,在我兩任總統任期內這也是對外政策的優先目標。與美國的良好關系既是必然也是我們所希望的。
但這不應成為全部。還存在第三世界國家和新興大國,而中國在這些國家中無疑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中國,將中國放在克對外政策中應有的位置上。中國黨和政府最高領導層將實現干部年輕化,而這并不會對中國的基本政策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政策是通過深思熟慮制定出的長遠規劃,不是為了未來幾年或者下屆選舉制定的,而是著眼于下一個十年規劃。這也是中國相對于其他大國的基本優勢所在。當然,中國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是允許必要的修正的。
我在總統任內和任后多次到訪中國,每次訪問都會讓我感到震驚。我必須承認我欽佩中國的進步。我一直在思考中國獨特的發展模式,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和市場經濟的并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不可動搖。這一模式到目前為止被證明是成功的。中國正加速在向超級大國和發達國家邁進。市場經濟在中國既表現出其優勢也表現出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貧富差距拉大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等。中國政府高層需對社會兩極分化的趨勢保持著清醒的認識,大力采取措施改善民生,尤其是貧窮落后地區的生活水平。上海是中國發展的一面鏡子,過去我們經常說美國是大都市、現代摩天大樓的代名詞,那么我建議大家到上海去看看,在那里可以看到更多的現代化。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