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1日電 世界銀行致力說服主要白米輸出國,增加100萬噸白米出口,以舒緩米價節節攀升趨勢。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世行常務副行長達布(Juan Jose Daboub)20日在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發表關于糧食危機的演講時透露,世行目前正同中國、日本、越南和泰國接洽,試圖說服它們增加白米出口一共100萬噸,以釋出正面信息,發揮拋磚引玉的作用,緩和米價上漲。
這個目標占全球白米年出口量的3%,而全球只有7%或3000萬噸米產量是供出口的。
達布說,米價居高不下的趨勢,很可能維持兩三年時間。過去三年來,糧食和燃料價格高漲,已把全球大約1億人口推入貧困的泥沼,他們每天靠著不到兩美元的收入過活。和2002年初比較,糧價已上漲了2.5余倍,單單過去四個月就占了增幅的一半以上,亞洲主糧白米近期更創下一噸1000多美元價位的空前紀錄。
他警告:“未來三年如果糧價再倍增,除貧進程將倒退七年!
糧價物價飆升已在海地和好幾個非洲國家引發暴動。
面對如此危機,把自己國民利益擺在第一位無可厚非,不過,達布提醒各國,也必須和鄰國同舟共濟,否則局勢改變后,當事國可能會面對另一種問題,使目前的困境愈發持久。
達布說,糧食危機的肇因包括:油價攀漲造成運輸等成本上升,以及津貼扭曲市場運作、貿易壁壘等因素,不像過去是由供應量問題單一造成的,因此目前不需要依賴轉基因作物來解決危機。不過,世行并不排斥這項措施——只要其生產不會因為獎勵措施而導致糧價進一步失真。
達布并不贊成亞洲成立所謂米盟之類的集團來議定米價,因為長遠可能引發資源分配不當的問題。
他相信,糧食市場還是運作有方,有能力“自我修復”。他寧可要“一個不完美的(自由)市場,勝過由一個完美的官僚制度來替其他人作決定”。
成立米盟的建議由泰國在本月初提出,隨后因為菲律賓議員和泰國部分商家的反對而作罷。
達布也針對《華盛頓郵報》關于部分國家領袖和專家把糧食危機歸咎于世行等國際組織的報道,作出辯護。他指出,過去10年對農業投資與研究不足,是所有國家和機構的通病,大家都有責任,并非任何單一組織減少農業援助所造成。許多國家在這15年來,把醫藥和教育列為優先發展項目,可供農業用途的資金相對自然減少。
眼下,世行正在推行新的環球糧食政策,這包括短期內為窮人提供糧食安全網和直接援助,以及長期推行增加白米產量的措施。 新加坡在解除貿易壁壘這一環也可做貢獻。
達布極力贊揚新加坡為“過去40年來最成功的發展中國家”,是世行名列第一的商貿營運地,也是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受益國,在闡明國際無法對貿易和氣候變化達成協議將對個別國家內部造成何等嚴重沖擊方面,有高度公信力,可協助推動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取得突破。
不過他也吁新加坡進一步放寬管制,讓創造力有更多發揮空間,以長期保持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