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經過25個小時的長途大巴顛簸,63歲的農民工謝國萬終于又從重慶開州區風塵仆仆地到達了廣東惠州。
春節前,在惠州一建筑工地打工的謝國萬回到了開州區竹溪鎮團鳳村。由于年齡和身體的原因,他原本打算不再外出打工過“苦日子”了,但過完年后,他又改變了想法,繼續外出打工。
團鳳村。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王鑫 圖
謝國萬說,在家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出來找活干。但因年歲已高,之前帶他的建筑工頭們起初都不愿意再要他,經不住老謝多番請求,最終才答應。然而今年能干多長時間,謝國萬心里并沒譜:“看身體條件吧,身體好就多干幾個月,不好就回家。”
61歲的陳四九今年則不再外出打工,而是決定在家種地過日子。由于長期漂泊在外,老陳感覺身體狀況越來越差,腿部因關節炎疼痛不已,以至于下樓梯都要側身。
這是澎湃新聞(東方早報)連續第9年走進開州團鳳村,記錄這群農民工群體的生活演變。
2011-2015年我國農民工年齡構成表。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有全國第一勞務大縣之稱的重慶開州區,人口165萬,2016年外出務工人數54.8萬人,其中,50歲以上的農民工有8萬余人。團鳳村有村民3200人,外出農民工1500人,其中,50歲以上的高齡農民工(俗稱“打工爺爺”)有300余人,隨著年齡增大、身體變差等原因,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他們當中已有人返鄉就業。
趁能干再出去多打兩年工
2月6日,澎湃新聞記者見到謝國萬時,他剛砍完柴,正坐在家門口曬著太陽。
7年前,謝國萬56歲,那時他還能動作敏捷地從老鄉的摩托車上跳下來和記者打招呼。如今他看上去已經完全變了樣:掉了大半頭發的頭頂上長滿了濕疹,身形佝僂,走路晃悠。
團鳳村村民謝國萬說,去年打工掙的錢過年花得差不多了。今年是否出去打工還要看身體條件。
早在1990年,謝國萬就開始隨老鄉一起外出打工。最初在海南一個建筑工地當雜工,每月能掙300元。老謝回憶說,那時候人年輕,體力好,一天干下來,不覺得累。
1995年,謝國萬離開海南,跟隨老鄉去了深圳,同樣在建筑工地做工,每月工資1000元。接下來的十余年,謝國萬一直在深圳打工,收入也不斷上漲。去年,他所在的建筑工地給他120元/天,還不算加班費。
多年來在建筑工地扛大錘、掄鐵鎬,謝國萬不得不承認“年齡大,體力不支了”。原本他打算回鄉就近打工,但在開州城區看了幾處工地,對體力的要求都很高(因為缺乏機器),他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去年,老謝在家休息了大半年,9月份前往廣東惠州的建筑工地上運渣、做清潔,農歷臘月二十五回到老家竹溪鎮團鳳村。臨走時,工頭把一萬兩千多塊錢發到了老謝手上。
老謝家的院壩掛著過年沒吃完的豬肉和羊肉。從惠州打工回來的第二天,他到鎮上花了400多塊錢買了30斤豬肉。老謝說,家里就他和老伴,吃不了多少肉,但“過年肯定要吃好點”。
謝國萬說,他所在的建筑工地,50歲以上的農民工有不少。“人老了,不中用了。”采訪中,他多次感嘆,人像機器一樣,用久了,各種問題就出來了。
農民工怕老,更怕病。有一年,謝國萬在工地上咳嗽了好長一段時間,在當地去了多家醫院沒治好。害怕客死異鄉,老謝趕緊坐車回到了家里,到開州區人民醫院弄了些藥,結果病愈了。
謝國萬說,他現在的身體狀況“應該還能干幾年”,但以后干不動的日子怎么過?他不敢去想。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