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5月29日消息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毒淀粉風暴在臺持續延燒,多家出事淀粉廠都來自臺南,而且受淀粉業在臺南地方相當發達,產業的聚落效應反而促使臺南淀粉業成了毒淀粉事件的“重災區”。
臺南市善化區早年就以生產甘薯粉聞名,地方文史工作者李百勛所著書作中便提到,生產甘薯淀粉與樹薯淀粉的工廠“粉間”,在上世紀30、40年代全盛時,就有20至30家,產量為全臺第一。
隨著化工技術進步,以及人們追求食品品質的要求,有廠商因而在原生淀粉中添加化工原料,修飾淀粉口感,此次毒淀粉事件即因此而來。有業者指出,這次“中鏢”的業者很多是臺南地區業者,主因是時代對修飾淀粉的口感需求,臺南地區淀粉業者群聚,以及有人有意或無意間違規添加,可說是“天地人”3因素,造就了這種現象。
其實,甘薯在臺灣稱為“蕃薯”,是臺灣居民上世紀前期的一種主食,嘉南平原善化一帶,因“粉間”設立,帶動產業發展,加上善化坐擁鐵路線縱貫的交通優勢,帶動地方淀粉廠發展,可說盛極一時。
不過20多年來,善化地區的淀粉業早面臨由盛而衰的窘況,包括經濟發展環境意識提高,“粉間”制程的有機廢水臭味問題及成本問題,現在幾乎都遠從越南、泰國進口淀粉。最后在臺灣加工制成粉圓、粉粿、肉丸等產品,現今在善化的淀粉廠已經僅剩2至3間,如今又卷入這次毒淀粉風暴,恐怕再次重創當地產業。(中國臺灣網 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