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經濟工作著力點
新華社北京4月25日電 題: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經濟工作著力點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強調“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為進一步堅定各方發展信心、積極有效應對困難挑戰、不斷穩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基礎指明前進方向和發力重點。
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4%,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向好態勢,社會信心持續提振,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同時指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外部沖擊影響加大。
“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會議的這一新表述引人關注。
“就業、企業、市場和預期事關經濟發展大局。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穩住了就業、企業、市場和預期,中國經濟就有了堅實的底盤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表示,會議首次提出這“四穩”,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全面科學把握,釋放了扎實穩住經濟大盤的強烈信號。
“要強化底線思維,充分備足預案”“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要不斷完善穩就業穩經濟的政策工具箱”……針對當前經濟形勢,會議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部署。
郭麗巖分析,這一系列工作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方向明晰、精準有力,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激發內生動力和拓展外部空間,將有效引導社會預期,有力提振發展信心,持續鞏固和增強中國經濟向新向好發展態勢。
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
宏觀政策是經濟保持平穩運行的重要推動力。會議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針對當前形勢,會議強調‘加緊’和‘用好用足’,意在要求政策靠前發力、充分顯效,以政策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說。
會議強調,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發行使用。今年以來,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提速,一季度新增專項債累計發行量接近1萬億元;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也已開啟發行。
“今年財政政策的重要著力點就是要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發行更大規模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推動‘兩重’‘兩新’以及各地項目建設,有助于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何代欣說。
“適時降準降息”“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貨幣政策方面,會議明確了多項部署。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在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基調下,降準降息將進一步強化逆周期調節,保證金融總量充足,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
“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不僅要在總量上繼續發力,還要在結構上聚焦用力。”曾剛說,此次創設的新工具指向明確,將精準引導資金流向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等領域,是對現有金融工具體系的豐富與升級。我國政策空間仍然較足,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協同配合,將持續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
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會議鮮明提出,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當前,消費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消費率總體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擴大消費的潛力巨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黃群慧說。
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持續推出,有效促進了消費回升。一季度,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6%,比去年全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
會議提出,“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大力發展服務消費”“盡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等舉措。
“會議的這一系列部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如中低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提升其收入能直接轉化為消費力;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是金融政策工具的創新,可以為相關行業提供更低成本的資金支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說,這些政策相互配合,從供給端和需求端雙向發力,將為消費市場注入“源頭活水”。
針對“兩新”“兩重”工作,會議提出,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建設。
黃群慧表示,去年“兩新”“兩重”政策實施成效明顯,有力支撐了全年經濟增長。今年“兩新”“兩重”政策的加力擴圍,將進一步拉動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
多措并舉幫扶困難企業
當前,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國內有效需求增長動力不足,部分企業面臨經營困境。會議強調,要多措并舉幫扶困難企業。
“加強融資支持”“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一批新興支柱產業”……會議的一系列部署直面企業關切,支持幫助企業更好應對困難挑戰。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教授蔡之兵表示,會議強調“持續用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是突破“卡脖子”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由之路,也有助于提升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競爭力。
“創新推出債券市場的‘科技板’”,會議的這一部署引人關注。
在中央財經大學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李向軍看來,繼A股設立科創板、創業板之后,債市又將推出“科技板”,這將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進一步拓寬科技企業融資渠道,以低成本資金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當前,人工智能正在加快賦能千行百業。會議提出,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
蔡之兵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將更好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增強企業競爭力。
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越是面臨困難挑戰,越是要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要堅持用深化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會議釋放出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信號。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會議要求,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扎實開展規范涉企執法專項行動。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重大改革任務。落實好會議部署,要加快完善市場制度規則,嚴格規范涉企執法,暢通要素流動,推動‘大市場’向‘強市場’轉變,不斷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副主任鄒蘊涵說。
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單邊主義抬頭的嚴峻考驗,貿易保護主義快速升溫,全球政經格局走勢的不確定性增加。
“加大服務業開放試點政策力度”“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霸凌行徑”……一系列重要部署釋放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決心。
“中國開放的大門將越開越大,不斷以自身發展為全球經濟注入確定性,繼續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引擎和穩定錨。”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說。
持續用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統籌發展和安全,才能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會議對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作出具體部署。
會議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優化存量商品房收購政策,持續鞏固房地產市場穩定態勢。
今年以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延續止跌回穩的良好態勢,在交易規模、房價走勢、土地市場等關鍵指標上均呈現較好的修復態勢,這反映市場信心正在進一步提振。北京大學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說,會議的一系列部署,釋放政策層面推動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鮮明信號。
樓建波表示,當前房地產市場仍處在調整階段,其中結構性供需失衡矛盾亟待破解。對此,會議明確了加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有力有序推進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加大高品質住房供給等系列舉措,有助于全面提升居民居住品質和幸福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的住房需求,促進行業中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會議還提出,繼續實施地方政府一攬子化債政策,加快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
“防范化解地方債務風險依然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重要工作。”何代欣說,加快解決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問題,也有利于紓解企業資金流壓力,穩定生產經營,提振市場信心。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經濟形勢越是復雜嚴峻,越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線。
億萬經營主體是就業的主陣地。近期美國濫施關稅,給一些企業帶來挑戰。會議提出,“對受關稅影響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
“會議的這一部署,旨在以真金白銀的政策支持,切實幫助企業減負擔、增后勁,支持更多企業留工穩崗,把資金用在了刀刃上。”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
物價關系經濟運行,影響百姓生活。今年以來,國內物價運行保持平穩,但也要看到,國際農產品供應鏈不穩定性增加,對國內的傳導影響加大。會議強調,加強農業生產,穩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雷劉功表示,將壓實種植面積,挖掘增產潛力,健全防災減災機制,全力以赴再奪糧食豐收。同時,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市場調控,推動糧食價格保持合理水平,保護好農民的種糧收益。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抓好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等各項工作”……一系列部署旨在補短板、強弱項,進一步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扎實實把民生工作做好做實,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董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