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筆樓丨從《定軍山》到《哪吒2》,百年中國電影,告訴我們什么?
1905年,在泛黃膠片的震顫中,三國老將黃忠彎弓搭箭,向光影世界射出了中國的第一支箭——《定軍山》。
2025年,魔童哪吒腳踩風火輪,打破象征壁壘與禁錮的天元鼎,“神話”般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首。
從1905年到2025年,從《定軍山》到《哪吒2》,正好120年,兩個中國甲子。百年曲折激蕩的中國電影史,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值得挖掘的寶藏,給今后的電影發展有何啟示?給中國電影更好走向世界又有什么借鑒?
1905年,京劇藝術大師譚鑫培“三國演義”經典表演中,老將黃忠的請纓、舞刀、交鋒等片段,被電影攝像機一一記錄。這部名為《定軍山》的國產無聲電影,雖然無聲,卻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唱”出了中國電影第一聲洪亮“啼哭”。
《定軍山》,既是中國電影的起始點,也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媒介技術的初次碰撞。“呱呱墜地”的中國電影,從此開始了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技術依賴到獨立創新的砥礪前行。從仰望世界到立己達人,從鉚足勁兒追趕到創造出一個個現象級作品,中國電影的每一步,都深深地烙上了時代的印記。
中國電影博物館內展出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中的人物蠟像。新華社發(2005年12月27日攝)
從《定軍山》《三毛流浪記》,到《流浪地球》《哪吒2》,新時代優質作品迭出綻放的背后,核心邏輯是中國經濟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科技與工業制造的跨越式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性發展。
當中國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時,中國電影也完成了從“小米+步槍”向技術、資本和文化三個更高維度轉型的蛻變。
光影流變永遠與社會變遷彼此作注。《哪吒2》的爆火,是中國電影在漫漫征程上的厚積薄發,也是大國綜合實力在電影產業上的集中展示。
“科技強國”“教育強國”戰略帶動下的持續多年的科技和教育高位投入,極大提高了中國電影工業的技術科技實力。《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哪吒2》等,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精細特效設計、流暢動作造型、宏大場景搭建,無不是高科技水平、高工業水準的具體體現。
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尤其是民營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給中國電影跨越提供了堅實可靠的物質保證。數據顯示,《哪吒2》的制作團隊達4000多人,投入超過5億元。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資金的積累,就不可能有占比近八成、打磨達3年的特效鏡頭,也就不會有打動整個世界的“哪吒”。
《哪吒2》的成功,還是一次優秀傳統文化的華麗呈現。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屬于中國的“哪吒”,撥動了整個世界的心弦。不同的觀眾,在“哪吒”身上,都能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在保留傳統美學韻味的基礎上,融入對現代價值觀的思考,這是中國文化的自強自信,也是傳統文化的生命張力。
哪吒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1895年,電影在法國巴黎誕生。次年,萬里之遙的中國上海,就有了放映“活動影戲”的記載。
充滿智慧的中國人,把電影這個現代工業的產物,從一開始,就與中國傳統文化嫁接,拿來演繹中國傳統戲曲。
熱衷追番的中國“二次元”網友,從《哪吒2》中,也看到了各國動畫產業你追我趕、攜手共進的發展路徑。
2月13日,在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影院內擺放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迪士尼、夢工廠等帶來的三維立體建模的全新動畫形象,催生了《冰雪奇緣》《瘋狂動物城》《功夫熊貓》等系列佳作。好奇的中國觀眾甚至在“無量仙翁”與“哪吒”的打斗中,發現了中日動畫在“法術中的相通性”,“仿佛看到了來自《火影忍者》的啟迪,讓《哪吒2》一路‘高能’。”
導演“餃子”回憶說,自己兒時既看經典的中國動畫,也看“七龍珠”“圣斗士”等國外動漫。這樣的經歷,相信為他后來的個人創作,帶來了不一樣的靈感。
把老祖宗幾千年積攢下來的好東西,分享給全世界,讓地球上的其他人,和我們一起擁有“黑悟空”“小哪吒”,就如同我們曾經共同喜歡的“唐老鴨”“米老鼠”一樣。
“今天的動畫電影,都屬于世界。”一些“二次元”網友這樣說。《哪吒2》在全球多個國家的不俗票房表現說明,中國小哪吒,和附著其上的親情、勇敢、人定勝天、天道酬勤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道,正在成為“世界吒”,成為全球文化的“通行證”。
《哪吒2》的爆火,鏈接了人們太多的情緒。
但我們還是要清醒認識到,“中國聲量”與“中國體量”之間,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定軍山》的膠片微光,到《哪吒2》的票房紀錄,中國電影用兩個甲子,完成了歷史性的轉換。下一個甲子,中國電影會給國人、給世界交出一份什么樣的答卷?
2月6日,在遼寧沈陽一家影院,觀眾從《哪吒之魔童鬧海》海報旁經過。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中國網友說,“萬龍甲中有我一片”,每一幀畫面、每一段故事,都是中國電影與世界相擁的底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應只是歷史的回響,更應是未來的預言。
最近,“餃子導演已閉關”“團隊不再接受任何采訪”話題登上熱搜。這給未完待續的“神話”,留下新的思考空間:票房和名利,都是序幕,心無旁騖地創作,才是電影人應該持有的初心。
記者:許曉青、劉雅萱、卜寄傲、曾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