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和遠方”中看銀發經濟前景
激發銀發經濟活力,要促進供需適配,大力支持養老服務與物業、家政、醫療、文化等行業融合發展,拓展形成多業態多形式的新型消費領域;提高銀發經濟質量,要創新產業規劃,進一步運用數字技術的精度,打造“互聯網+”智慧養老新模式;優化銀發經濟環境,要完善配套政策,推動形成若干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品牌。
商務部等9單位近日印發《關于增開銀發旅游列車 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圍繞增加銀發旅游列車服務供給、強化適老化設施保障、提升銀發旅游列車服務水平、優化銀發旅游列車發展環境等4個方面提出多項具體措施。按照《行動計劃》,到2027年,構建覆蓋全國、線路多樣、主題豐富、服務全面的銀發旅游列車產品體系,銀發旅游列車服務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銀發號”列車啟程,讓更多銀發族奔向“詩和遠方”,對創新旅游服務供給、增進老年人福祉、擴大服務消費具有積極意義。
銀發經濟,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產業。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預期提升,老齡人口的消費觀念、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不斷發生變化。新一代銀發族重養生、愛時尚、追科技,推動養老相關產業更新迭代。銀發經濟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涵蓋一二三產業。據測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約7萬億元。結合銀發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習慣,有效挖掘養老服務消費潛力,滿足個性化養老需求,既關乎老年生活幸福感,也蘊含產業發展金色機遇。
激發銀發經濟活力,要促進供需適配。除了健康、看護等傳統養老領域,銀發群體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增加。熱門景點、培訓課堂、購物直播間……都有老年人活躍的身影。然而,當前產品和服務較為單一,與老年人多元化消費需求之間仍有一定程度不匹配。應大力支持養老服務與物業、家政、醫療、文化、旅游、體育、教育等行業融合發展,拓展形成多業態多形式的新型消費領域。例如,推出老年劇場、老年大學、休閑康養等定制化項目,豐富文化旅游養老內容;打造集居住、醫療、康養、餐飲等于一體的高品質養老社區,營造適老化宜居環境。
提高銀發經濟質量,要創新產業規劃。近年來,數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讓銀發群體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應進一步運用數字技術的精度,提升養老產業的服務溫度。打造“互聯網+”智慧養老新模式,依托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整合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全流程資源,逐步構建覆蓋養老服務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體系。完善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聚焦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防走失終端等智能設備在養老場景中的應用。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開展老年用品和服務展示體驗。在傳統養老方式進行信息化升級之后,要同步強化數據安全管理、重視隱私保護,確保老齡群體安心享受數字權益。
優化銀發經濟環境,要完善配套政策。加強老齡產業投融資環境建設,構建產業融資平臺,降低民企進入門檻。不斷壯大養老服務經營主體,支持培育養老服務領域龍頭企業,推動形成若干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品牌。探索完善職業教育、學業教育和培訓教育相銜接的銀發產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能力。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確保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安全,建立網絡監督體系,優化老年人維權程序,為銀發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作者:吉亞矯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