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融化線路冰雪 守護萬家燈火 背后是秦嶺深處他們的堅守
我國的秦嶺海拔較高,冷暖氣流交匯頻繁,冬季的雨雪天氣很容易導致輸電線路覆冰。而架設在這里的110千伏輸電線路不僅承擔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用電,同時也為寶成鐵路提供用電。為了保障線路安全,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每年冬季,國網寶雞供電公司的職工都要進行融冰作業。今年春節前后,當雨雪襲來氣溫驟降之際,這里的情況又如何呢?
伴著2025春節的來臨,一場降雪為秦嶺披上銀裝。國網寶雞供電公司110千伏秦嶺融冰變電站,一臺安裝在輸電鐵塔上的監測設備發生故障,工作人員正在商討對策。
降雪會導致線路負重突然增加,而監測設備發生故障,也就意味著工作人員不能實時觀察到某一特定區段的覆冰情況。
行駛大約一個半小時,搶修車輛在山下停車,大家卸下工具,以人背肩扛的方式負重行進。輸電鐵塔大多建在山頂,而要抵達山頂卻沒有現成的道路,即便是以往巡線時走過的路線也因為大雪覆蓋而蹤跡全無。因此,搶修還未開始,每個人就要先經歷一番超常的體力付出。
到達山頂,搶修隨即展開。按照預定方案,宋凱洋負責登塔作業,徐宏飛、張卓立作為地勤配合宋凱洋作業,周紅亮為現場負責人,董小剛負責安全把控。
當安全帶、安全掛鉤等所有裝備佩戴和檢驗完畢,宋凱洋開始登塔。
二十分鐘之后,宋凱洋登上塔頂,短暫調整之后,他踩在幾厘米寬的角鐵上,向塔頂邊緣安裝監測設備的位置小心移動。
當宋凱洋站穩之后,徐宏飛、張卓立隨即把搶修所用的工具傳送上去。宋凱洋身體后仰,開始拆卸故障設備。而此時,風雪驟然變強。
待風雪略微穩定,他們將新的監測設備吊裝上去并進行安裝。接下來,對新設備進行調試。
秦嶺融冰變電站建成于1972年,當初之所以建起這座專門用于融冰的變電站,是因為每到冬季,這里的輸電線路都會因結冰而引發故障。
據介紹,秦嶺融冰變電站的工作原理是通過對線路施加電壓,使導線產生電流而發熱,進而融化掉線路上的冰雪。然而,在這座融冰站運行之初,融冰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在1982年搞出了機械測量裝置之后,1990年,幾位電力工人又嘗試使用電阻應變傳感器測量導線上的覆冰。到了1993年,他們引入了當時最先進的微機監控系統,使測量數據的精確度大幅提高。這些電力工人的探索一步步地促進了融冰技術的提升。
近些年,輸電線路在不斷增加,對于國網寶雞供電公司輸電運檢部門而言,他們所管護與巡查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隨著極端天氣時常出現,線路的覆冰區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遠遠超出當初融冰站設備所覆蓋的范圍。
對于融冰站設備覆蓋范圍之外的線路,這些電力工人又嘗試利用無人機懸掛絕緣棒,撞擊覆冰。然而線路結冰并不只局限在導線上面,導線上、鐵塔上、絕緣子上都會結冰。
秦嶺融冰變電站建成五十多年來,這里的輸電線路在變,覆冰情況在變,融冰技術在變,而這些電力職工年復一年在秦嶺深處的堅守一直沒有變。
他們深知,只有堅守,才不會錯過融冰操作的最佳時機。目前正值春節用電高峰,線路負荷加大,加上幾場降雪使故障發生的概率增加,因此,管護的等級也需要隨之提升,需要針對性地啟動特別巡查。這一天,當行至110千伏嘉黃Ⅰ線19號塔時,他們發現導線的引流接點嚴重發熱。商議之后,他們決定通過加裝電動分流器來排除隱患。
這次搶修任務由周紅亮和張卓立共同完成,首先登塔的是張卓立。
為減輕塔上人員體力消耗,董小剛、宋凱洋調試好分流器并加裝絕緣桿,將其吊裝上去。
接到分流器和絕緣桿,周紅亮和張卓立在寒風中調整姿態,雙手操作絕緣桿,一起將分流器精準夾在線夾兩端。
經過一個小時的通力配合,分流器完成安裝,線路隱患成功消除。
融化線路冰雪,守護萬家燈火,這便是新春佳節到來之際,幾位電力工人在秦嶺深處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