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亞冬會的“科技范兒”
新華社哈爾濱2月6日電(記者徐凱鑫、王文源、楊思琪)行駛在通往亞冬會雪上項目舉辦地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qū)的“亞雪公路”上,伴隨車輪和路面的摩擦,第九屆亞冬會會歌《爾濱的雪》歡快的旋律如約回蕩在冰天雪地間。
亞雪公路上的“音樂公路”。新華社發(fā)
第九屆亞冬會即將在哈爾濱舉辦,為了迎接中外運動員及游客,當地通過科技賦能營造出滿滿“氛圍感”。黑龍江省公路建設中心亞雪公路改擴建工程項目辦工程部部長張紹駿說,公路能“唱歌”,是通過將選定的樂曲變成音樂公路模擬仿真制作文件,再根據不同旋律編制出相應的間距尺寸,并在路面刻槽,當汽車以特定時速駛過,通過共振就會產生美妙的音樂。
3日,第九屆亞冬會火炬?zhèn)鬟f活動在哈爾濱舉行。火炬設計采用透明冰晶搭配雪花白漸變的外觀,和點燃后帶有冰火交融效果的內芯,看上去科技感十足,將“冰城”的生機與活力凸顯得淋漓盡致。據了解,這是由哈爾濱工程大學輕質功能材料團隊篩選出的透明特種功能材料。
火炬手汪順在傳遞火炬。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要想實現設計理念,外殼材質的選擇與功能增強極為關鍵。”哈爾濱工程大學材料科學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孫高輝說,既要保證透明度、耐高低溫交變、阻燃等技術要求,還要兼顧復雜結構及漸變效果成型的可行性與成本節(jié)約,經過持續(xù)優(yōu)化,最終保證了火炬整體的穩(wěn)定性。
4日,第九屆亞冬會冰壺比賽在哈爾濱平房區(qū)冰壺館開賽,吶喊聲和歡呼聲響徹館內。據了解,秉持“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賽理念,2025年哈爾濱亞冬會冰上項目5個場館全部利用原有場館及設施升級改造完成。
正在進行比賽的平房區(qū)冰壺館。新華社記者 戴錦镕 攝
平房區(qū)冰壺館運行團隊場館設施運維經理趙冠男介紹,冰壺館在建設中充分考慮語言聲學、幾何聲學、建筑聲系統(tǒng)工程學,專門設計搭建了集中式擴聲系統(tǒng)和分散式擴聲系統(tǒng)兩套獨立的擴聲系統(tǒng)進行賽事保障,成功消除了聽眾的回音感,音響發(fā)出的聲音均勻、清晰,彰顯出中國“智”造。
科技手段在賽事評判環(huán)節(jié)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以短道速滑比賽為例,運動員在111.12米的單圈賽道上,以超過5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馳。為避免人工記圈可能出現的失誤,記圈系統(tǒng)應運而生。
哈爾濱體育學院教授單保海介紹,其團隊多年來一直服務于中國滑冰協(xié)會及國內外大型賽事,擁有豐富的技術儲備。此次為亞冬會短道速滑比賽提供記圈系統(tǒng)和錄像回放系統(tǒng),團隊成員信心滿滿。
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短道速滑比賽錄像回放系統(tǒng),不僅能夠詳細記錄比賽的每一個細節(jié),還創(chuàng)新推出“直道+追蹤”雙屏顯示功能,大幅提升了裁判的判決效率。單保海說,這一技術創(chuàng)新為比賽時縮短裁判長觀看時間、準確進行判罰起到重要作用。
大部分科技賦能都離不開電力的支撐,走進亞冬會電力保障總指揮部,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實景3D效果躍然屏上。隨著工作人員的操作,大屏切換到場館內部,各類供用電設備狀態(tài)、輸配電線路走向等信息一目了然。
國網黑龍江電力亞冬會客戶側電力保障服務專班工作人員在比賽場館忙碌。新華社發(fā)
操作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撐。為確保亞冬會保電期間綜合指揮高效可靠運轉,國網黑龍江電力建設數字化保電指揮平臺深度融合業(yè)務數據,接入14余套電網業(yè)務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控涉及亞冬會供電的52座變電站、158條輸電線路和435座配電站房等設施的電力數據,為賽事期間的安全保障、應急指揮、信息展示送去源源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