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資源“熱”起來 冰雪經濟彰顯發展新活力
松花江北岸,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夜幕下,巨型冰柱簇擁組成的“亞洲同心”主塔高大巍峨、流光溢彩,吸引眾多游客駐足欣賞,領略冰雪之城的獨特魅力,生動詮釋“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綻放冰雪之美,共赴亞冬之約。新華社2月5日推出第十二期“中國經濟圓桌會”大型全媒體訪談節目,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彭福偉,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副司長艾郁,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廳長齊斌,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同臺共話,一起走進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美麗新畫卷。
冰天雪地 熱力無限
2月7日,第九屆亞冬會將在哈爾濱開幕。作為我國冰雪運動的重要發源地,“國際濱”無疑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春節假期,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吸引海內外游客超過61萬人次;大批東南亞游客包機北上,跨越50攝氏度的溫差,感受“冰雪奇緣”;亞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區日接待游客超過2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20%。
“這些冰雕建筑巧奪天工,堪稱人類藝術奇跡!”澳大利亞游客羅賓·拉普索恩游玩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后由衷贊嘆,“這里的壯觀與美麗,我畢生難忘,必須為中國冰雪藝術點贊。”
齊斌表示,黑龍江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為冰雪運動注入新的活力,也為冰雪經濟發展打開新的機遇期,冰天雪地正在成為“金山銀山”。
冰雪“冷”資源釋放經濟“熱”效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發展冰雪經濟作為新增長點,推動冰雪運動、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全產業鏈發展”。
“冰雪經濟是以冰雪資源為基礎,以冰雪運動為引領,涵蓋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冰雪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綜合經濟體系。”彭福偉系統闡釋了冰雪經濟的內涵。
在冰天雪地中綻放激情,冰雪運動是冰雪經濟的重要牽引。
越過山海關、跨過秦嶺淮河,隨著“南展西擴東進”戰略不斷推進,近年來我國冰雪運動迎來“爆發式”跨越發展,“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已由愿景變為現實,正在改寫我國冰雪版圖。
“北京冬奧會改變了冰雪運動的格局。”在艾郁看來,自北京冬奧會成功舉辦以來,無論是賽事規模還是運動水平,從覆蓋范圍到社會關注,我國冰雪運動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活力,全民冰雪運動參與率已超過24%。
讓更多人“喜冰樂雪”,冰雪文旅是冰雪經濟發展的“流量密碼”。
重慶推出150余項冰雪主題活動、80余條冬季旅游線路;廣東室內雪場打破地域和季節限制,滿足雪友需求;新疆阿勒泰冰雪民俗走紅,掀起冬季消費熱潮……
“冰雪已經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戴斌援引中國旅游研究院最新報告指出,2024—2025冰雪季,我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預計超過5億人次,旅游收入有望突破6300億元,較上個冰雪季大幅增長。
萬億級市場商機無限,冰雪裝備是冰雪經濟的基礎保障。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冰雪經濟總體規模已達到了萬億元大關。”彭福偉說,不論是滑雪服、滑雪板等大眾運動裝備,還是造雪機、壓雪車等冰雪場地裝備,都支撐了冰雪經濟的繁榮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我國已經形成15大類冰雪裝備器材產品體系,基本實現了從頭到腳、從個人到場地、從競技競賽到大眾運動的全產業鏈冰雪裝備器材。相關產品銷售收入從2015年不到50億元增至2023年約220億元。
共享冰雪盛宴,共赴冰雪春天。
優化免簽政策、新開國際航線、加密國際航班……一系列寬松政策吸引外國游客開啟“China Travel”,到中國“享受獨特的冬天”,冰雪經濟的蓬勃增長也贏得越來越多世界目光。
新加坡《海峽時報》刊文稱,冬季運動熱潮點燃千億美元的巨大市場,中國正在“點雪成金”;路透社報道稱,中國冰雪旅游供需兩旺、熱力十足,有效助推了經濟發展;阿聯酋《國民報》說,如果《冰雪奇緣》電影里的冰雪女王艾莎來到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她一定會感到驚嘆……
冰天雪地,熱力無限;中國冰雪,世界共享。
文化賦能 發展新局
哈爾濱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爾濱故事”帶你沉浸式體驗百年老街魅力;吉林長春文化廣場,《盛世中華》《魅力長春》等大型藝術冰雕生動展現城市歷史文化底蘊;遼寧錦州,遼寧首屆海洋冰雪節吸引眾多年輕人“花式過冬”……
冰雪之上是生活。
在戴斌看來,老百姓出去旅游,不只是看冰賞雪,還會欣賞當地民俗文化。冰雕藝術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重煥勃勃生機,冰雪旅游則創造出很多新業態。“這些變化,就是冰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冰雪文化,是自然與人文的交響。
從傳承千年的新疆阿勒泰毛皮板滑雪、清朝盛行的冰嬉,到現代冰雕藝術、年輕人喜愛的高山滑雪,冰雪文化的功能從古代的謀生手段變成了現代中國老百姓幸福娛樂的方式。
中國旅游研究院調查顯示,超過七成人愿意在冬天參與冰雪休閑、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超過五成人愿意增加冰雪消費。
“冰雪文化是冰雪經濟的發展催化劑,通過冰雪民俗活動、冰雪藝術、冰雪主題創意產品等,讓更多人感受到冰雪的魅力,賦予冰雪經濟發展新活力。”彭福偉說。
冰雪文化,為冰天雪地注入神奇的藝術生命,打開了冰雪經濟發展新空間。
連日來,哈爾濱乾卯雪龍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向東完成廠房搬遷工作,進駐冰雪運動裝備制造產業園。這家成立于2002年的冰雪裝備制造企業,即將邁入“2.0階段”。
“我們是國內第一批滑雪場專用滑雪鞋、固定器的生產廠家,滑雪全系列產品覆蓋全國80%的滑雪場。”李向東說,冰雪旅游熱潮給企業發展注入了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內冰雪裝備特別是中高端產品市場基本被國際品牌壟斷的背景下,國產品牌正在努力研發,著力打造核心優勢。
齊斌說,在黑龍江,黑龍冰刀、乾卯雪龍、鴻基索道等裝備業品牌取得了創新突破,雪地摩托車等制造業產品已出口多個國家,大興安嶺黑河寒地試車、哈工大智能自動化標準冰砌塊生產裝備、人機互動智慧冰雪景觀燈光亮化智能控制技術等新業態新技術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正加快形成。
資源正“熱”,勢頭正“好”。
蓬勃發展的冰雪經濟,已經成為一些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
在貴州六盤水的玉舍雪山滑雪場里,四周密林被白雪覆蓋。來自海南、四川、廣東等地的游客身著各色鮮艷滑雪服,馳騁在雪道上。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滑冰運動場館1970個,滑雪場地719個,新興類型冰雪親子樂園、主題樂園等995個。艾郁表示,冰雪場館日益完善,一年四季、室內室外全覆蓋,讓冰雪運動觸手可及,為群眾參與冰雪運動創造條件。
彭福偉說,冰雪制造業、冰雪服務業“雙輪驅動”發展態勢基本確立。東北、京津冀、西北已形成冰雪經濟“三足鼎立”格局。廣州、上海、成都等已躋身冰雪消費熱門城市,“溫暖的南國冰雪世界”正加快形成。
冰雪燃動,四海歡騰。從北方到全國,從一季到四季,冰雪運動、冰雪文旅的種子在廣袤華夏大地生根發芽,冰雪經濟的基礎不斷夯實,展現出一派蓬勃發展的圖景。
冰雪之上 共繪盛景
冰上項目和雪上項目比賽場館場地全部通過安全檢測,亞冬會吉祥物“濱濱”和“妮妮”矗立各大街區,酒店預訂量大幅攀升,特色民宿一房難求,餐飲店鋪排起長隊……
當“爾濱”遇上亞冬會,冰雪旅游人氣更旺。當地一家高端酒店工作人員統計,近期酒店300間房間在冬季預訂量相比夏季增長三成左右,收益幾乎翻倍。
“迎接亞冬會,哈爾濱準備好了。”齊斌說,一場冰雪賽事,是一座城市乃至全國的盛會。冰雪賽事的輻射效應顯著,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不僅滿足日益攀升的市場需求,更成為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體現。
近兩年,在各類高水平賽事帶動下,“跟著賽事去旅游”成為新熱潮。2024—2025賽季,中國將舉辦28項國際冰雪賽事。
“體育賽事對于推動經濟發展、釋放消費潛力有很大的帶動作用。”艾郁表示,未來體育總局將從多個方面繼續推進冬季運動相關的體育賽事經濟,包括增加高水平體育賽事的供給,與文、旅、商等各行各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優化環境并創造更多的服務場景等。
如何讓冰雪經濟這團“火”燒得更旺更長久?
戴斌認為,從國際上看,兩方面值得借鑒,一是厚植生活,二是市場化運作,需要營造更好的環境,讓投資機構、研發機構、制造商、運營商、旅行商、酒店餐飲等更好為游客服務。
為鞏固和擴大“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成果,國務院辦公廳2024年印發了《關于以冰雪運動高質量發展激發冰雪經濟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8個方面24條舉措,旨在推動冰雪經濟成為新增長點。
根據意見,到2027年,我國冰雪運動場地設施更加完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冰雪運動更加廣泛開展,冰雪競技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2萬億元。到2030年,冰雪經濟總規模達到1.5萬億元。
近期密集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可以清晰看到:乘著“冬”風,多地順勢而為,積極培育冰雪經濟,打造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冰雪經濟作為經濟新增長點,未來在規劃編制、政策扶持上也將獲得多方支持。
“國家發改委將繼續會同體育總局等部門,認真落實好國辦文件要求,重點從規劃、政策、資金等方面支持冰雪經濟發展。在規劃層面,積極推動將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經濟等內容納入國家‘十五五’相關規劃,進一步優化完善冰雪經濟發展的制度設計。”彭福偉說。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為冰雪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只有全產業鏈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推動冰雪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推進冰雪產業飛速發展,讓冰雪經濟從小眾轉向大眾,從區域推到全國,從冬季擴至全年。國際雪聯主席約翰·埃利亞施說:“讓滑雪成為世界上最可持續、最激動人心的運動,中國機會巨大。”
這個冬天,寒冷中燃起歡騰和喜悅,成為國內外游客進行友好交往的橋梁和紐帶。活力、激情、健康、向上,冰雪經濟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正熠熠生輝,蓄勢待發。
政府引領、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多元共治的模式為冰雪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一幅冰雪經濟蓬勃發展的壯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