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街區點亮城市“人文經濟之光”
【專家視點】
作者:王曉靜 劉士林(分別系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研究員;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杭州城研中心基地特約研究員)
近年來,位于上海市徐匯區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武康路—安福路街區,因入駐企業稅收超1億元,被稱為“億元街區”。這個原本以濃郁的老上海氣息為獨特標識的生活街區,隨著游客數量增加,帶動周邊特色小吃、手工藝品銷售和民宿、酒店的蓬勃發展,成為城市更新的標桿和城市經濟的新引擎。這一轉變體現了文化與旅游的相得益彰,彰顯了人文與經濟的共榮共生,為文化街區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文化街區點亮城市“人文經濟之光”,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擁有區別于一般街區的獨特價值和強大吸引力。
文化街區通過挖掘和展示當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如歷史遺跡、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激發新的消費需求。如北京的南鑼鼓巷,胡同縱橫交錯,四合院錯落其中。游客穿梭其間,通過聽老北京人講述四合院的故事,感受地道的京味兒文化,超越了淺層次的拍照打卡,從單純的“看客”轉變為深度參與者,并因此愿意進一步消費,參與傳統手工藝制作,體驗胡同文化生活等。這種深度參與延長了游客的平均停留時間,實現消費場景的多元化和消費內容的多樣化,不僅提升了游客的消費意愿和消費金額,也有效提高了街區的消費收入,充分彰顯人文經濟注重人的消費體驗、以文化豐富消費內涵的特質。
文化街區通過打造沉浸式的體驗空間,傳承優秀歷史文化,深度激發消費潛能。如陜西西安借助“國潮風”,將漢服文化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景點結合,推出漢服體驗、古風市集等活動。游客身著漢服,漫步于大唐不夜城的仿唐建筑中,仿佛穿越回大唐盛世,這種獨特的文化體驗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還激發出更多的消費需求,進一步帶動餐飲、住宿、文創等相關產業發展,體現了人文經濟中文化與消費緊密相連的鮮明特征、文化元素轉化為真金白銀的經濟效益。
文化街區營造了更優質的發展環境,拓展了產業邊界,有利于促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提升”。隱于鬧市的文化街區,大都占有優越的空間區位,街區內濃厚的文化氛圍和創新環境,對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為新的文化產業、“文化+科技”等新業態提供了肥沃土壤。如江西景德鎮陶溪川文創街區將傳統陶瓷技藝與現代文創產業有機結合,吸引了大量創客和創業實體入駐,推動了陶瓷產業從傳統制造向高端化、多元化、集聚化的發展。此外,街區內的不同產業之間通過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協同效應。如陶瓷藝術展覽館與周邊的咖啡館、書店合作,推出聯名活動,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文化消費體驗;手工藝品店與設計工作室合作,共同開發創意產品,提升產品的文化內涵和市場競爭力。產業間的有機互動與協同協作,不僅豐富了街區業態,也為游客帶來了多元化的消費選擇,有力推動了整個街區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文經濟追求經濟、社會和文化協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對于文化街區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對此不能有正確認識,把市場與經濟利益作為唯一目的,就有可能出現“文化街區沒有文化”的異化。一是會導致文化街區同質化現象。一些新建文化街區“千街一面”,缺乏本土特色文化,游客新鮮感轉瞬即逝,難以持續拉動消費,也違背了人文經濟尊重文化個性、挖掘獨特價值的初衷。二是會引發過度商業化問題。一些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街區,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破壞原有的生態和文化景觀,大肆擴建商業設施,使文化韻味蕩然無存,與人文經濟倡導的可持續發展、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的宗旨背道而馳。
持續賦能城市更新和經濟發展,文化街區亟須精準施策。一是在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內涵、美學底蘊的基礎上,強化科技融合,利用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大數據等技術,創新消費體驗,為文化街區發展不斷注入科技活力。二是始終秉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遵循人文經濟的基本規律,建立科學的規劃、評估與監管機制。在保護歷史建筑、傳統技藝等文化遺產的同時,合理布局商業業態,確保文化街區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讓每一處街區都成為城市經濟騰飛的有力翅膀。
《光明日報》(2025年02月05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