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新氣象 歡樂幸福年(新春走基層)
新風尚助力基層治理更有效
本報記者 李中文 劉軍國
這個春節,浙江金華市浦江縣廣方村村民屠層峰過得格外舒坦:兒子找了一份好工作,自己二次創業開了個好頭。
問他為啥好事成雙?屠層峰脫口而出,“靠咱的好家風!”從小教育兒子要自食其力、刻苦學習,考上研究生、找到好工作;而他自己則因為“好家風指數”高,在最困難的時候,獲得了30萬元免擔保低息貸款,成功二次創業。
在浦江縣,“看不見、摸不著”的家風成了可以被量化評價的“指數”,不少群眾和屠層峰一樣因為家風好而受益。“為更好發揮家風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我們探索構建了‘好家風指數’評價體系。”浦江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駱安介紹。
公平公正,帶來公信力。廣方村黨支部書記方志奎告訴記者,“好家風指數”評價指標接地氣、評價過程很透明,能夠為一個家庭的家風“精準畫像”,“現在村民就連子女嫁娶、洽談合作,都會先看看對方的‘好家風指數’。”
有好家風支撐,基層治理效能顯著提升。金星村黨支部書記張道清說:“‘好家風指數’推行以來,鄰里關系更和諧了。現在幾乎碰不到需要調解的糾紛,村干部有更多精力放在抓村集體經濟發展上!”
2024年,浦江縣通過“好家風指數”評選,累計表彰了1.2萬多個家庭和個人。同時,浦江縣相關部門單位合作推出“好家風信用貸”專項金融產品。
“‘好家風指數’不僅提升了家庭文明水平,樹立了新風尚,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駱安說,“我們將繼續抓細抓實這項工作,為浦江縣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文明力量。”
村民用上“放心水”
本報記者 張 鐵 張丹華
“餃子出鍋咯!”對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區查寨村的村民們來說,今年的年夜飯因剛通不久的自來水而變得格外香甜。
“春節吃團圓飯,家里來了十幾口親戚,再不用像以前那樣準備十幾個塑料桶備水泡茶煮飯了。水龍頭一開,隨時有!”村黨支部書記張亮說。
查寨村,建在“遺址”上。2006年,這里被劃入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區,為了守護這片“歷史城市”,包括查寨村在內的33個建制村吃水沿用水井,成為西安市主城區唯一未通市政自來水的區域。
查寨村的水井,為附近6個自然村供水。時間久了,地下水水位下降,井水水質不穩定,氟、錳、砷等元素含量超標。
用上“穩定水”“放心水”,是遺址區13.3萬名居民的期盼。2024年初,遺址區居民的飲水問題被列入西安市“30件為民實事”和市級重點項目。經過緊鑼密鼓的施工,2024年的最后一天,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區市政自來水正式通水。
通了自來水,張亮下一步盼的是《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與《漢長安城遺址國土空間規劃》融合編制工作:“兩個規劃明確了,村里才知道怎么開展公交車通行、道路鋪設等,既得保護好文物,又要更好地改善生活。”西安市相關負責同志表示,“這次供水工程,也為文物保護與群眾生活協調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將持續探索大遺址保護利用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提升協調發展,共享遺址保護發展紅利。”
村史館激發鄉村旅游新活力
本報記者 秦瑞杰
春節假期,山西高平市王降村,家家戶戶掛上了紅燈籠。
王降村是太行山里的一個小村,雖離縣城不遠,卻在山溝溝里,交通不便。前些年,年輕人紛紛選擇進城打工、定居,村里常住人口只剩300多人。不少老屋子沒人打理,漏頂、塌方,村里主路坑坑洼洼。
“去年村里爭取到高平市宜居鄉村建設基金,把廢棄土廁推平,拆掉老舊危房。”王降村黨支部書記呂永威說,原來的村道很窄,會車容易剮蹭,現在主路拓寬了,路兩旁還做了綠化,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現在不光出行方便,照顧老人也更省心。”村民秦建光告訴記者,村里辦了老年食堂,老人在那里吃飯一頓飯2元錢,非常實惠。
日子好了,村民們開始挖掘這片黃土地的文化底蘊,請來高平市地方志研究室的專家,花了半年時間,修出一部村志。
如今,山西迎來文旅熱潮。趁著熱度,村里建起了村史館。一座由閑置十幾年的民房改建而成的建筑里,陳列著石磨盤、煤油燈、老照片等,那些曾被淡忘的歷史記憶,在村史館里被重新喚醒。
“不少村民還自告奮勇擔任文物保護員哩!”呂永威感慨,人心齊了,事兒就好辦。如今,村里還成立了紅白理事會,不搭棚、不唱戲,也不大擺宴席,鄉風更文明、民風更淳樸。
離開村子時,回頭望,村路順著山棱,仿佛有種能延展到天邊的勁頭,村民們對于“生活越來越好”的期盼也正如這股勁頭……
家門口吃上“演員”飯
本報記者 肖家鑫
正月初一,取景于山東德州樂陵影視城的賀歲電影《唐探1900》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借助影片的熱映,在大年初一至初七限時開放的《唐探1900》拍攝取景地“唐人街主題園區”迅速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大批游客前來體驗打卡。
春節假期,河北保定游客朱艷一家四口來到樂陵影視城。“看了《唐探1900》后,得知樂陵有個‘唐人街’就是電影的拍攝取景地,一大早開車兩個多小時專門趕過來。”朱艷說。
走進1∶1還原的1900年舊金山唐人街、歐洲街,大到高度14米的中央大道斜坡、舊金山標志性有軌電車,小到每一件日用品和裝飾品,影視城按照當年的樣式進行了還原。看著裝飾喜慶的中國大戲院、美華樓、協盛堂呈現眼前,朱艷與家人挨個拍照打卡,仿佛自己也成了電影中的角色。
“我在這條街上拍過戲!”朱集鎮段家村村民李娟去年結束了在外打工生活,先后在《國色芳華》《唐探1900》劇組當過群眾演員,“我身邊不少村民和我一樣當群眾演員,沒想到還能在家門口吃上‘演員’飯!”
據樂陵影視城不完全統計,正月初一至初四日均接待游客超2萬人次,周邊賓館、民宿都住滿了。樂陵市文化旅游局局長劉忠介紹,為了保證游客良好的游覽體驗,春節假期,樂陵市各單位、各部門輪值干部、志愿者全部下沉到景區,為游客提供便利服務。
(賈鵬參與采寫)
六尺巷傳承禮讓好家風
本報記者 李俊杰
新春佳節,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景區張燈結彩,游人如織。
早上8點剛過,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六尺巷典故中大學士張英的十二世孫張耘,已站在巷口,聲情并茂地講述著六尺巷的故事。
“為讓更多人知道六尺巷的故事,每年春節,我都會來到這里為游客免費講解。”張耘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六尺巷景區單日接待游客達2萬人次,禮讓家風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桐城,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在桐城,六尺巷已不僅是一個地名、一個典故,還是一種工作方法。
2015年,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率先將六尺巷精神融入訴訟調解,總結提煉出涵蓋“聽、辨、勸、借、讓、和”六步走法則的“六尺巷調解法”;隨后,該方法在桐城全市推廣應用。此后,“禮讓”故事經常在當地上演。
六尺巷社區面積約0.8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200余戶,服務人口7080人,鄰里矛盾難免發生。張耘說,“鄰里間素有‘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雅量。先人化解矛盾的歷史智慧,幫我們做通了不少工作。”
“從小聽到大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為人處世。”每每看到這些,張耘總是很欣慰。
如今,六尺巷景區每年吸引近百萬游客前來參觀。在這里,流傳數百年的故事,通過宣講與傳承,感染著越來越多人……
虎頭鞋繡出生活新圖景
本報記者 趙 政
穿針引線、納底繡花,縫紉機陣陣作響,手指上下翻飛……走進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的香環手工藝虎頭鞋廠,一雙雙漂亮的虎頭鞋活靈活現。
因鞋頭形似虎頭而得名的虎頭鞋,有驅邪避災、祈福迎祥的寓意,春節期間常作為禮物表達對孩子們健康成長的美好祝愿。
“加上春節前的這波熱賣,過去一年,虎頭鞋年銷售量約10萬雙,銷售額超過300萬元。”香環手工藝虎頭鞋廠創辦人武香環說,虎頭鞋暢銷海內外,離不開對傳統技藝的守正創新。
原先的虎頭鞋樣式單一,武香環用縫紉機、電腦繡花機代替手工刺繡,進一步提升圖案的精致程度,還創新開發出龍頭鞋、鳳頭鞋、孔雀開屏鞋等幾十種款式、花型,既保留傳統神韻,又契合當代審美,更加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從一開始在集市上擺攤,到后來在電商平臺線上銷售,香環虎頭鞋的市場越來越廣。“去年從阿聯酋迪拜來了一個訂單,要了近1000雙虎頭鞋。”武香環的女兒王璐負責虎頭鞋線上銷售,“希望能有更多外國人喜歡上虎頭鞋,把我們的文化傳播到世界更多地方。”
虎頭鞋還拓寬了當地群眾的增收渠道。鞋廠里有600多名工人,大多數是留守婦女和困難群眾,空閑時做鞋,計件拿工資。張西堡鎮大屯村村民段林英自小患病,通過做虎頭鞋,一年增收近4萬元。
一雙虎頭鞋,蘊含著美好期許,也繡出了未來生活的新圖景。“我會堅持下去,帶動更多人傳承虎頭鞋技藝。”武香環說。
暖心服務牧民幸福過年
本報記者 張 棖
一場大雪后,內蒙古烏拉特草原成為一片白色的世界。“突突突……”一陣摩托聲打破了沉靜。50歲的烏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溫都爾鎮派出所教導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寶音德力格爾,頂著刺骨寒風,騎上摩托車駛向牧民家里……
“這里靠近邊境、地廣人稀,僅我們派出所的轄區面積就達1672平方公里,可常住牧戶只有120多戶,彼此距離遠,離鎮里也不近。”寶音德力格爾說。“如今,不少牧民在網上采購年貨。快遞只能寄到鎮里,我正好去走訪牧民,順便捎過去一些,讓牧民過個幸福年。”
騎行一個多小時,來到牧民圖門其其格家,寶音德力格爾將年貨卸下。“感謝教導員和你的同事們,剪羊毛、搬草料、尋找走丟的牲畜……大小事都掛在心上,是咱們牧民的貼心人。”圖門其其格感激地說。
幾年前,寶音德力格爾和同事們發起成立了寶音志愿者服務協會。近年來,協會吸納了189名各族成員,組織各類公益活動1586場次,涵蓋文藝演出、法律宣傳、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累計上萬人次參與。
走訪完幾戶牧民,寶音德力格爾打開手機,查看服務牧民微信群的新消息。“現在牧區通信十分便利,家家戶戶都有網絡,這些微信群就是了解牧民信息、收集群眾意見的重要途徑。”
“教導員,我們家的羊走丟了,能麻煩您過來幫忙找一找嗎?”烏蘭敖包嘎查牧民蘇雅拉圖發來信息。看到信息后,寶音德力格爾立馬跨上摩托車出發,“突突突”的聲音再次在烏拉特草原上響起。
用心用情關愛“一老一小”
本報記者 郝迎燦 宋 飛
硬筆書法、電影賞析、古韻陶笛……遼寧沈陽皇姑區三臺子街道牡丹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里,讀書聲、音樂聲此起彼伏,孩子們正在一間間教室里上興趣課。寒假課程表上足足有十幾門課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寒暑假期間,我們提供周一到周五全天托管服務。”牡丹社區黨委書記王暉介紹,社區近年來著力辦好幸福教育課堂,讓家長們安心,“目前平均每堂課有40多個孩子參與,開辦7年多來累計服務上萬人次。”
不僅僅是寒暑假。工作日學校放學后,社區也準時開課。“每天下午4點半,志愿者到學校門口幫著接孩子。‘四點半課堂’辦進了我們心坎里!”社區居民李魯寧說。
關愛好“一小”,更要照顧好“一老”。上午10點整,護理員郭蒼娜準時敲開81歲的孫桂蘭老人的家門,為她提供免費助浴服務。“在家里就能享受這樣的服務,真得勁兒!”說話間,老人頻頻豎起大拇指。
牡丹社區還積極探索讓低齡老年人服務高齡老年人。66歲的馬林波退休后主動來到社區報名,“既要老有所養,更要老有所為!”身體硬朗的馬林波中氣十足。
據了解,牡丹社區一共成立了8支志愿者隊伍,在冊人數超千人,以退休老黨員為主,為社區居民免費開展各項服務。
離開社區前,記者碰到正在散步的80歲老人李水,“房子住的不是新舊,是舒心!社區提供這么多周到的服務,讓我們的生活也更舒心了。”
超級算力釋放創新動能
本報記者 蘇 濱
“今年春節假期,賀歲檔動畫電影火了。升騰的薄霧,飄落的枯葉,蕩漾的水波……這些在動畫電影中展現的場景,都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撐。渲染的算力越強,還原的場景就越逼真、動作就越流暢。”深耕大數據領域多年,貴州貴安新區科創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貴安科創”)董事長李悲鴻對算力的應用場景如數家珍。
2020年底,貴州貴安超算中心建成投運,由貴安科創運營。在貴安超算中心機房里,服務器指示燈閃爍跳動,屏幕上,軟硬件運行數據實時顯現。這里被稱為貴州的“最強大腦”,算力作為一種生產資源,支撐著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貴安超算中心目前有639臺服務器、1200多張高性能圖形處理器,每秒可運算3億億次。“以一部三維動畫影視作品為例,用傳統方式渲染素材需要若干年,但借助算力,幾個月就能完成。”貴安科創技術研發部專員周余說。
如今,貴安超算中心業務拓展到生物醫學、人工智能、工業模擬仿真等領域,算力應用場景日益豐富。截至目前,貴安超算中心累計為廣東、上海、湖北等省區市輸送算力約2800萬卡時,參與渲染的影視作品超過150部。
“今年春節檔就有我們渲染的動畫電影續作,特效鏡頭數量超過前作的全片鏡頭總數,大家能直觀感受算力的力量!”李悲鴻說,“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超級算力釋放更強創新動能。”
小小莼菜帶動增收致富
本報記者 王欣悅
“這全球獨一份兒的即食莼菜,今年春節首次自營出口,實現了‘開門紅’!”重慶(石柱)水火土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穎說。一串串紅燈籠在廠房檐角搖曳,生產車間玻璃上貼著莼菜形狀的窗花。身著白色工作服、頭戴衛生帽的工人們,在生產線旁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鮮嫩的莼菜經過清洗、篩選、殺青、裝盒等一道道工序后,變成了一盒盒即食的莼菜飲品。
“這條線是專門出口日本的莼菜生產線,春節期間正在試運行。”李穎身穿白大褂,穿梭在生產線間,“我們根據日本客商提出的透明包裝、小克重等要求,新設計、開發了外包裝及灌裝設備。1月24日,首批價值10萬美元的莼菜產品已經發往日本。”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國和日本出產莼菜,其中石柱莼菜種植面積達到1.4萬畝。李穎敏銳地捕捉到了莼菜的潛力。“若能把莼菜裝進盒子,使其像飲料一樣方便攜帶和食用,那就方便對外銷售了。”李穎說。
想法雖好,困難卻接踵而至。“莼菜葉子嬌嫩,稍不注意就會直接爛掉。”技術人員犯了難。經過一年零三個月的攻關,技術人員終于成功攻克脹包、發黑等難題,讓保質期延長至12個月。
“今年鄉親們的分紅,可比往年厚實得多。”李穎說。今年春節,石柱代表團出訪日本,成功簽訂莼菜、辣椒、黃連等農產品訂單共計1億美元,其中莼菜8000萬美元,李穎備受鼓舞,“我們要繼續做下去,讓莼菜產業變成富民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