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智能化 效益節節高(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
抓生產、趕訂單。春節假期,多地企業開啟“不打烊”模式。智能化生產車間機器不停趕制訂單,農業科技企業以科技助力“走出去”,能源保供企業創新模式保煤炭供應……生產要素持續流動,不斷為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記者走進山西、山東、陜西等地企業,現場感受一線生產的澎湃脈動。
——編 者
室外冷風瑟瑟,廠內生產火熱。山西太原重工軌道交通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重軌道公司”)里,上萬片高端動車車輪整裝待發。為保障市場供應,公司春節期間人員倒班、機器不停,全力以赴保交付。
步入太重軌道公司車輪廠二線,大型環形加熱爐作業聲轟鳴。一塊特定尺寸的鋼錠,經加熱爐高溫煅燒后進入自動生產線,經過預成型、成型、軋制等工序,僅耗時52秒就變成一片車輪快速下線。
近年來,太重軌道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生產線實現了高度智能化,車輪年產量達70萬片。
智能化,改變在哪?
在公司工作8年,熱處理工魏巍對此感觸很深:“過去操作憑經驗,現在電腦自動算。”新投用的環形爐智能燃燒系統,嵌入了數據模型,能對生產工況進行感知,各生產環節實現互相配合,“系統投用后,無人化管控率達90%,能耗降幅達17%。”
生產線不少設備上都安裝了一個黑色小盒子——震動檢測器。“可別小瞧它!”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趙興龍介紹,“這個裝置能根據軸承、齒輪、聯軸器等零部件的震動頻率,實時監測并判定設備是否異常。”
說著,趙興龍打開電腦,一條條波動曲線呈現在屏幕上,“這就是設備的監測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判斷設備有沒有‘帶病’工作。”震動檢測器投入使用以來,車輪廠二線設備非計劃停機時間減少29%,故障率下降70%。
據介紹,與智能化升級前相比,太重軌道公司勞動生產率提高43%,產品缺陷率降低33%。近年來,公司搶抓共建“一帶一路”機遇,產品銷往70多個國家和地區,營業收入從2017年的18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