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非遺有新人 節慶季:醒獅賀歲年味濃 生生不息震精神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春節,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
從蛇年春晚到張燈結彩的街頭,
獅舞是春節少不了的“氣氛擔當”。
南獅靈動矯健,北獅威武雄勁。
鑼鼓敲,獅舞起,
年味兒自然而然就來了。
獅子在各族人民心目中都是瑞獸。
早在《漢書·禮樂志》中就有記載“象人”,
是指扮演獅的藝人。
唐代的白居易有詩:
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
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
千百年來,舞獅從宮廷走向民間,
寄托著
老百姓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在中華大地上
形成了上百種不同特色的獅舞種類,
2006年,獅舞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舞獅江湖中,廣東醒獅尤為靈動活潑。
嶺南大地逢年過節、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
幾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醒獅隊,
醒獅所到之處,一片歡騰。
醒獅原名為“瑞獅”。
晚清時期,佛山人覺得“瑞”字諧音“睡”,便改名為“醒獅”,
寓意醒獅醒國魂,擊鼓振精神!
醒獅既是春節必不可少的喜慶元素,又深深烙刻著非遺的印記。
廣東醒獅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十分具有儀式感。
舞獅之前通常會舉行“點睛”儀式,
由德高望重的人執喜筆,蘸朱砂,龍獅點睛,
象征著避開邪惡,吉祥如意,承運如鵬。
一點天庭 福星高照
二點眼睛 龍馬精神
三點口利 大吉大利
四點鐵角 勇猛無敵
……
沉睡的雄獅蘇醒,
騰挪閃撲、回旋飛躍。
舞獅人用肢體語言
表達獅子喜怒哀樂動靜驚疑,
演繹獅子不怕艱險、機智勇敢的探險。
人們圍上來摸摸獅頭、獅身、獅尾,
意求來年好運常伴。
廣東醒獅表演從傳統的地面、板凳,
發展到高臺、高桿,
再發展到更高難度的梅花樁和水上飛獅。
“采青”是春節醒獅表演的精髓和高潮,
“青”以生菜、年桔和利是精心扎成,
寓意著“生財”。
在眾人的目光中,
醒獅一步步靠近寓意“生財”的青,
高高躍起,一口咬住,并拋給觀眾,
寓意接財納祥、遍地生財。
有的表演也會特別融入“咬春”習俗,
高高躍起的獅子吐出寫有吉祥話的春聯,
慶賀新春的到來。
全球約五分之一人口
以不同形式慶祝農歷新年,
醒獅隨著中國人的腳步,走遍了全世界。
伴隨鑼鼓聲,
身著彩色霞帔的“雄獅”昂首闊步而來,
詮釋著中華民族的勇敢無畏。
鑼鼓起,醒獅醒魂;
腳步落,瑞氣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