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筼筜湖治理的生態文明實踐

      2021-06-06 08:19: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走進福建廈門,總能遇見怡人的美景:鼓浪嶼樹影婆娑,花團錦簇;筼筜湖秀麗旖旎,白鷺翩躚;五緣灣海天一色,魚翔淺底。即便是叫不上名的“口袋公園”,也都精巧別致,美不勝收。聯合國人居獎、國際花園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市……諸多“綠色桂冠”花落廈門,可謂實至名歸。

        除了良好的生態,廈門的發展成績單同樣亮眼——以占福建省1.4%的土地面積,廈門創造出全省14.5%的GDP和近50%的外貿進出口總值,去年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同時,主要流域水質達標率多年保持100%,生態文明指數居全國前列。

        2017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出席金磚國家工商論壇期間稱贊:“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今天的廈門已經發展成一座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新經濟新產業快速發展,貿易投資并駕齊驅,海運、陸運、空運通達五洲。今天的廈門也是一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事非經過不知難。廈門人深知“高顏值”來之不易,談起生態環境之變,總要從33年前的筼筜湖治理說起。1988年3月,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專題會議,確定治湖方略,開啟了筼筜湖的蝶變。

        此后30多年,廈門市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昔日黑臭的筼筜湖換了新顏,如今變成了“城市會客廳”、廈門的“新名片”。

        一湖碧水,濃縮著廈門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見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打響一場筼筜湖治理的硬仗

        筼筜湖曾是一個天然避風港。海灣細長,宛若臂膀,由西向東,挽住廈門島。漁船入夜停靠,燈火綿延。“最愛月斜潮落后,滿江漁火列筼筜。”“筼筜漁火”,便是廈門著名的“老八景”之一。

        上世紀70年代,廈門向海要地,筑堤圍湖,筼筜港成了筼筜湖。

        筑堤,阻斷了水系。接下來,周邊工廠沿湖興起,湖水水質急轉直下。“當時湖區兩岸有125家企業,造紙廠、制革廠、釀酒廠、電化廠……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一同排入,筼筜湖漸漸不堪重負。”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何伯星介紹。

        生活在湖邊的居民白志鵬,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不禁嘆氣:“在岸邊走一遭,身上的氣味半天散不去。”筼筜湖水常年墨黑,居民們甚至摸清了“規律”。老白苦笑道:“化工廠排的污水,冒著白色氣泡;如果是醬油一樣的顏色,那八成是釀酒廠和橡膠廠的污水……”

        污水橫流,垃圾遍地,蚊蠅滋生,魚蝦絕跡——上世紀80年代初,筼筜湖一度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黑臭湖水刺痛了廈門人的“神經”,治理筼筜湖成了群眾最盼的事。

        “不是沒想過治理,可截污、清淤、建污水處理廠,哪樣不是硬骨頭?治污太難了!”時任廈門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的張益河坦言。

        事實上,從1984年起,截污方案便開始實施,可推進速度非常慢。“那個時候,廈門剛設立經濟特區,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哪有多余的錢治污?”張益河說。

        筼筜湖的污染問題,正是當時擺在廈門面前的一道發展課題:是不是要以生態環境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發展與保護之間如何平衡?

        在廈門工作期間的習近平同志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對這一問題認識清醒:

        “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

        “廈門是屬于祖國的、屬于民族的,我們應當非常重視和珍惜,好好保護,這要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好。”

        “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筼筜湖治理迎來了轉折。

        1988年3月30日,廈門市政府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會議。

        翻開留存的那份會議紀要,內容不長,從加強領導到依法治湖,從資金保障到確定治湖方案,再到要求各部門支持,一共五條,但言簡意賅,直指要害,彰顯出治湖決心——

        針對“九龍治水”難題,會議提出“市長親自抓治湖”。“高位推動,綜合治理,一竿子到底,這正是今天河湖長制的要義。”何伯星說。

        針對治湖資金難題,會議明確“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當年拿出1000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相當于全市一年基建投入的1/10,比之前十幾年的投入總和還多。”張益河激動地說。

        在那次專題會議之后,廈門市成立了筼筜湖治理領導小組。一場治理筼筜湖的硬仗從此拉開帷幕。

        “看來,這下是動真格了。”張益河當時感到:“筼筜湖治理的春天來了!”

        系統治理,久久為功,一張藍圖繪到底

        治湖千頭萬緒,從哪兒抓起?

        習近平同志創造性提出的治湖思路總結為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

        “治湖有章可循,各部門聯動,水岸共治,三年一定讓筼筜湖大變樣!”張益河說,大家心里有了底,當時就立下軍令狀。

        依法治湖,為綜合治理保駕護航。

        1988年9月,廈門市人大通過《關于加速筼筜湖綜合整治》的議案,明確了筼筜湖治理的原則和方向。

        截污處理,為湖區水質除“病根”。

        “當時,全市45%的工業污水和50%的生活污水都往筼筜湖里排,要實現‘湖水基本不臭’的初期目標,先得控住污染源。”廈門市市政工程中心主任謝天宏說。

        早期參與截污工作的謝天宏坦言當時壓力:“兩岸125家污染企業,14家排污大戶,有的工廠排放污水的COD(化學需氧量),比生活污水還高出50多倍。”按照治理方案,謝天宏和同事們一戶戶企業摸排,一個個排污口取樣,抓重點,盯大戶,該關停的關,該搬遷的搬,該轉型的轉。

        “管住污水,臭味一下子輕了。”謝天宏印象深刻,1991年12月,味精廠最后一股污水納入管網,僅僅一周后,筼筜湖的水質就開始好轉了。

        清淤筑岸,為筼筜湖根治“頑疾”。

        “污染物經年沉積,淤泥不清,水質難保障。”筼筜湖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郝松喬說,第一次大規模清淤,挖掘機、清淤船一齊開動,淤泥處理后筑岸,堆起了湖心島,筼筜湖不僅因此改善了水質,還大大提升了防汛能力。

        搞活水體,讓筼筜湖暢通“經脈”。

        廈門沒有循規蹈矩,而是利用潮汐差,連通湖海。在海堤修閘,漲潮時納水,退潮時排水;另建導流堤,引導水體循環——原來的一湖死水,便這樣“活”了起來。郝松喬說:“筼筜湖庫容約360萬立方米,納潮閘一天進水可達130萬立方米,3天時間就能完成一次水循環。”

        美化環境,生態治理見長效。

        為恢復水生態,從1999年開始,筼筜湖邊試種紅樹林。隨著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海洋生態系統重煥生機,水鳥又在枝頭嬉戲。

        號準了脈,開對了方子,成效立竿見影。三年攻堅,筼筜湖完成第一期綜合治理,實現了“湖水基本不臭”的目標,水質好了,白鷺回來了,廈門的“鷺島”之稱終于名副其實。

        1992年,筼筜湖上迎來一場久違的龍舟賽,鑼鼓聲中,賽手急槳撇浪,兩岸市民人山人海。張益河感到非常欣慰:“這是對治湖成果的最好檢驗。”

        治湖非一日之功。此后30多年,廈門市持續推進筼筜湖治理,一任接著一任干,管總的依然是這20字方針——“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

        投入不減力。“筼筜湖實施了四期綜合治理,市財政共投入資金11.3億元,平均每年投入3500多萬元。”筼筜湖保護中心主任魏道軍介紹。

        治污不松勁。湖區工業企業全部關停、外遷,污水管網日臻完善,水體循環能力不斷提升……筼筜湖從初期目標“湖水基本不臭”,到今天實現了“晴天污水不入湖”。

        清淤不斷檔。筼筜湖平均每10年進行一次大清淤,30多年累計清淤470萬立方米,護坡筑岸14公里,大大減少了湖區周邊水土流失。

        美化不停步。筼筜湖區種植紅樹林植物7個品種,累計種植面積約2.6萬平方米。筼筜湖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近年來,湖區累計發現游泳生物63種,浮游植物123種,浮游動物73種,底棲生物14種。

        30多年來,治理與保護始終同向而行。從1988年廈門市政府頒布的《筼筜湖管理辦法》,到后來的升級版《廈門市筼筜湖管理辦法》,再到實施地方性法規《廈門市筼筜湖區管理辦法》,筼筜湖治理每向前推進一步,都有不斷升級的制度護航,實現了從點到面、由水下到岸上、從單一治理到聯合共治的轉變。

        “一手抓綜合整治,一手劃定制度紅線,如果不是從一開始就明確‘依法治湖’,實施‘系統治理’,治湖成果就難以持續鞏固。”張益河感慨。

        從生態樣板到“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咬定綠色發展不放松

        筼筜湖之變,是生態樣板,也是一扇窗口。透過這扇窗,窺見的是廈門綠色發展的生態自覺。

        廈門人說,習近平同志留給廈門的生態財富,遠不止一處筼筜湖。

        在廈門經濟特區初創時期,百事待舉。習近平同志領導編制的《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廈門發展的目標定位。

        “這個發展戰略,是全國各地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十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最可貴的是,其中專設了關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專題,并將良好生態作為廈門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這不僅在廈門史無前例,在全國也是開了先河的。”時任廈門市計委副主任鄭金沐回憶。

        一綱舉萬目張。生態文明從“副位”變“主位”,從1.6平方公里的筼筜湖,到1699平方公里的廈門市,綠色發展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治沙治山持續發力。從2002年起,廈門全島實行“封山育林”,關閉所有砂石廠。截至去年底,廈門完成“三區兩線”8處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治理,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畝,全市水土流失率下降到5.44%。

        植綠護綠一以貫之。寸土寸金的廈門不是見縫插樓,而是見縫插綠,在大公園里雕琢起“口袋公園”“袖珍公園”,市區居民步行15分鐘就可到達一處公園。如今,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1.7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6平方米,湖畔徜徉,親水擁綠,步步皆景,讓百姓養眼養心。

        綠起來的不只是城市。沿狀元山盤繞72道彎,漫山茶園郁郁蔥蔥,云霧深處,就是同安區的軍營村和白交祠村。

        1986年4月7日,習近平同志來到廈門最偏遠的這兩個山村。經過細致調研,針對山區村發展的實際,習近平同志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開發”的發展思路,即山上植樹造林,山下種果種茶,發展多種經營。

        如今,山上的帽子戴起來了,公益林面積達到4100畝。山下的產業也開發起來了,軍營村發展茶園6500畝,白交祠村茶園面積達3500畝。軍營村村民高樹足,返鄉辦起恒利茶廠,推廣綠色種植、訂單收購,帶動周邊村莊800戶茶農致富。今天的軍營村、白交祠村山清水秀,茶香撲鼻,成為廈門市民打卡的熱門地。

        “種茶種果,開農家樂,村里人吃上了‘生態飯’,去年人均收入超過4萬元。”白交祠村黨支部書記楊明福說,“守護好綠水青山,今天換來了金山銀山!”

        生態優勢成了發展優勢。筼筜湖片區“騰籠換鳥”,引進大批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企業,成為廈門標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貿、旅游、居住中心。

        廈門咬定綠色發展不放松,新動能越來越強勁。加快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廈門打造“芯—屏—端—軟—智—網”集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體系,新經濟快速成長;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約38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2020年全市數字經濟規模達3650億元,占GDP比重57%,居民數字生活滿意度位列全國第三。

        筼筜湖治理沒有止步。眼下,新一輪治理又開始了——實施源頭雨污分流改造,努力實現“雨天污水不入湖”目標;清淤機械已經進場,探索常態化清理機制;納潮閘繼續擴容,讓水體循環動力更足……“萬變不離其宗,還是按照當年的20字治湖方針推進。”廈門市政園林局局長詹艷清說。

        廈門綠色發展腳步更加堅定。“實踐充分證明,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廈門最大的發展優勢和寶貴財富,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定不移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在新征程上續寫高顏值生態花園之城的新篇章!”廈門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5日 01 版)

      [責任編輯:李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啊公交车坐最后一排被c视频|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欧美a级毛欧美1级a大片|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 欧美xxxxbbb| 很黄很黄的网站免费的|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高清| 韩国免费A级作爱片无码|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电影网|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不卡视频| 一级做a爰毛片|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91在线免费| 91天堂国产在线在线播放| 日本h无羞动漫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频|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小说| 小小的日本乱码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欧美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 麻豆影视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99re在线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干| 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 欧美日韩亚洲第一页| 冻千秋的堕落h污文冬妃| 老师你好电影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老熟女无套内射| 一本岛v免费不卡一二三区|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国语字幕| 亚洲国产欧美久久香综合|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