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光榮戶“王大頭”的新春佳節
光明日報記者 萬瑪加
“魏書記啊,馓子花花糖包子,手抓羊肉青稞酒全都準備哈,年上閑哈了一定到家里喝個年酒來啊。”正月初一一早,王昌祿拿起電話給村第一書記魏忠拜年。
二月的河湟谷地乍暖還寒,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古城鄉角加村王昌祿家中卻溫暖如春,濃郁的年味兒令人陶醉。
“臘月里就殺了一頭豬,買了半只羊,幾十斤牛肉。這年是一年比一年過得舒坦了。”59歲的王昌祿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王昌祿在角加村可算個人物,前幾十年窮得當當響,干啥啥不成,弄啥啥不靈。遇到什么事都‘頭大’,被村里人叫成了‘王大頭’。”村第一書記魏忠對王昌祿的過往了如指掌。“現在這四五年光景可不一樣了,‘王大頭’成了王老板,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50歲前好吃懶做的,加上患有先天性腿部肌肉萎縮,吃低保、混日子,全靠政府救濟。”說起以前的日子王昌祿有點尷尬。
改變就來自精準扶貧的開始,平安區殘聯通過項目支持讓王昌祿發展生豬養殖,短短5年時間,從當初的6頭發展到現在的存欄60頭,除去飼料等成本,每年凈賺兩三萬元不成問題。
“去年更好點,年底存欄仔豬有50到60頭,臘月里賣掉了10頭,加上之前在生豬繁育上的2萬元,收入有4萬多元。”王昌祿感慨地說,“有人說我巧手養金豬,其實是魏書記一趟一趟來,扶貧組同志幫著辦項目、跑資金,我自己還能不自覺嗎?還能不努力嗎?”
現如今,王昌祿已成為角加村生豬養殖方面的專家,誰家的豬生病了總要喊他去看看,誰家的豬要下崽,王昌祿總要守在旁邊,村民的信任和尊重讓王昌祿收獲了滿滿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自己腰包鼓了,日子過得滋潤了,王昌祿也沒有忘了鄉親們。在他帶動下,村里有5家農戶共13人開始從事生豬養殖,并已產生了效益。今年過年前,他還給村里的困難戶送去了米面和紅包。
“王大哥一個人奮斗,把日子過得比我們還好,我們也得努力啊。”貧困戶賀三喜也在王昌祿脫貧的鼓舞下充滿了干勁兒。
“你看我家門口的這副‘天好地好春更好,牛多糧多福愈多’的春聯就是昌祿特意送來的。”貧困戶許正梅高興得合不攏嘴。
“我的過去就是一把辛酸淚,現在我也是個追夢人啊。”王昌祿說在新的一年,他有三個愿望,一是希望自己的養豬產業擴大規模;二是希望和自己相依為命的小侄女能夠學業有成;三是希望能夠盡自己微薄之力幫到更多的人。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15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