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衛星圖解白家溝村地勢地貌

      2020-05-25 20:31: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蘭州5月23日電 65歲的張登普算得上全世界修路次數最多的農民之一,這輩子他修了200多次路。但這條長度不過30里的路,卻窮其一生也沒有修好。

        如今,張登普不再修路了。他的“生活”,因為一項國家政策發生了“穿越式”改變。

        不下雨填不飽肚子,一下雨山崩地裂,一村人窮到沒有活路

        張登普的老家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白家溝村,屬于“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從衛星俯瞰,臨夏州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山巒如海,一片焦黃紅褐。一條條被雨水沖刷、山洪撕開的溝壑就像干瘦的肋骨,將一座座坐落在陡坡、懸崖邊的小山村牢牢“裹”住。

        ↑衛星圖解白家溝村地勢地貌。

        這片干旱半干旱山區既缺水、又怕水。盡管十年九旱,但每到夏秋之際,暴雨總會誘發山體滑坡和崩塌。缺水使人無法樂業,暴雨又讓人不能安居。

        白家溝村通往外界只有一條路。這段狹窄崎嶇、長不過30里的山路,時常被山體滑坡阻斷,當地人稱“斷頭路”。但這恰恰是小山村的生命補給線。通過這條路,糧食磨成了面粉,土雞和雞蛋換回了生活必需的油鹽醬醋。

        只要來一場大雨,水流就會沿著溝壑形成的“天然河道”傾瀉而下,沖斷道路。每年,村里的青壯勞力要自發參與五六次的修路。因為“斷頭路”,白家溝村和周圍的許多村莊一樣,成了貧困的孤島。

        “路一斷,活路也就斷了。”張登普從小養成了時不時抬頭看天的習慣,老了回想當年,感受最深的是“叫天天不應”的愁怨。

        天上電閃雷鳴,山谷里傳來巨響,爺孫三代能躲雨的地方只有屋檐底下

        修路是脫貧的希望,“斷頭路”成了白家溝村“與天斗”的戰場。

        白家溝村地處濕陷性黃土滑坡帶。從衛星看,整個村子山峰陡峭,基巖裸露,難以找到一塊成片的平地。人只能見縫插針式地居住在疏松、干裂的黃土地上。一條崎嶇的路像絲帶一樣“搭”在懸崖峭壁上,隨時有掉下來的危險。

        2017年,政府花費260萬元將土路修成硬化路。“硬化路終于修到了家門口。”張登普說,就在大家以為生活會越來越好時,2018年,一場持續40多天的大暴雨讓一切化為烏有。

        “天上電閃雷鳴,瓢潑大雨下得讓人發愁,院子里的水沒過了膝蓋,我和老伴緊拽著三個孫子女躲在屋檐底下。我們死了沒事,三個小娃娃一定要活著。”張登普回憶說,凌晨3點,雨勢絲毫不減,遠處傳來土方掉落山谷的巨響,像極了他兒時村子整體滑坡的情景。第二天,他看到附近山溝洪水如瀑布噴涌而出,將硬化道路攔腰沖斷。

        ↑張登普一生參與了200余次的修路。

        白家溝村并非唯一受災區。2018年,積石山縣的降雨量僅8月份就超過1000毫米,持續強降雨導致全縣新增252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戰天斗地不是這么個‘斗’法,人定勝天還得根據實際情況講究戰略策略!”無情的事實教育了臨夏州干部群眾,只有徹底搬出大山,才能甩掉貧困的“斷頭路”。

        搬出深山!祖祖輩輩沒敢想過能住進縣城,世世代代的命運就此改變

        正在這個時候,村里傳來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消息。從2017年開始,國家在積石山縣投入巨資,將生活在偏遠山村、災害多發、不宜人居的1148戶群眾搬出深山。白家溝村的44戶群眾搬下大山,其中,包括張登普在內的18戶群眾搬到了縣城安置小區。

        ↑衛星圖解積石山縣易地搬遷安置區

        從衛星視角俯瞰,搬到縣城的原因一目了然。積石山縣城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如同夾在兩山間的狹長綠洲。衛星記錄了縣城近年來的變化,高樓建起、區域擴大。山上村民們的陸續遷入,讓這兒成為全縣境內最具活力的希望之地。

        ↑全縣近2/3的易地搬遷貧困戶搬到地勢平坦的縣城。

        張登普一眼就在衛星圖上找到在縣城的新家。在150平方米的新家里,張登普一邊澆花一邊看看在客廳寫作業的三個孫子女,照顧好下一代成為能實現的實際心愿了。“我再也不害怕下暴雨,也不用擔心去修路了。”張登普感嘆。

        ↑張登普和老伴、三個孫子女在新家拍了一張全家福照片。

        活了40歲,從來沒錢買擦臉油,現在能敷上面膜了

        為了讓易地搬遷貧困戶安家又“安心”,縣城安置小區還通過開展勞務技能培訓、組織定向勞務輸轉、引導扶貧車間就業等多種措施,確保搬下山的每戶困難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穩定就業。

        這些扶貧措施的推進在地表上也留下了痕跡。在縣城西側,積石山縣與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建成的山海協作產業園從無到有。

        縫紉機嗒嗒作響,40歲的保安族婦女妥賣言正在扶貧車間里縫制雨傘。她操作熟練,短短幾分鐘,傘骨和傘面便“融”為一體,一天下來可以掙到90多元。

        ↑妥賣言對著鏡頭開心地講起了搬遷后的新生活。

        “以前,除了照顧老人小孩,就是種地勞作。”在山上居住時,解決生存問題占據著妥賣言的全部。搬到縣城后,在車間掙到的薪資讓妥賣言掌握了更多的生活主動權。“以前沒錢買擦臉油,也不好意思向家里人說這個需要。現在自己掙錢了,也舍得買些好的化妝品,有空還會敷個面膜保養一下。”妥賣言笑著說,要是遇上婦女節、母親節等節日,會和車間姐妹們一起聚餐、唱歌,生活完全不一樣了。

        穿越式的“改天換命”,這一代人做到了

        在古人眼中,窮好比“窮途末路”。無路可走的“斷頭路”就是貧窮的象征。十八大以來,隨著形形色色的“斷頭路”被打通,臨夏州累計有53.07萬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當地貧困發生率從32.5%下降到1.78%,迎來了歷史性的減貧奇跡。

        走出“斷頭路”,改善的不僅是生存空間,更滋養了這里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情追求。衛星仍會過境這片土地,記錄人們“穿越”地理與時間空間而留下的喜悅變遷。

        出品:汪金福、任衛東、陳凱星、周亮

        策劃:賀大為、鐘昊熹、馬維坤、譚飛

        統籌:周瑜、程婧、牟帆、宋常青、張欽

        執行:李夢婷、丁新珂

        記者:范培珅、張智敏、郎兵兵

        衛星數據: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資源衛星應用中心

        中科衛創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甘肅分社

        聯合出品

      [責任編輯:王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美女奶口隐私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伊人一伊人色综合网| 男生女生差差差很痛|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h在线免费视频| 少妇大叫太大太爽受不了|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 李老汉别揉我奶了嗯啊h| 动漫美女羞羞漫画| 蜜桃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一个人看的www日本高清视频| 日批视频网址免费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 tom39你们会回来感谢我的| 成人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么公的好大好深视频好爽想要 |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男女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十九岁日本电影免费完整版观看| 色噜噜视频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香蕉国产人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www卡一卡二卡三|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 国产精品自产拍高潮在线观看| 中文无遮挡h肉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亚洲色图黄色小说| 男人j桶进女人p无遮挡免费观看 |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jizz大全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