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一位農業(yè)科學家的泥土情懷

      2019-08-13 13: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一位農業(yè)科學家的泥土情懷

        ——記廣西農業(yè)科學院粉壟耕作技術發(fā)明人韋本輝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

        8月5日,剛出差回來的韋本輝,顧不上歇息,又急匆匆走進了試驗基地。黝黑的面龐依舊,堅定的步伐依舊,草帽、運動鞋等“韋氏裝備”依舊。

        “我不在辦公室就在試驗基地,不在試驗基地就在去試驗基地的路上。”已過花甲之年的韋本輝,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試驗基地是他念茲在茲的生活重心,那里不僅有他矢志奮斗的糧食增產夢,更有他憂國憂民的泥土情懷。

        韋本輝是廣西農業(yè)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專注農業(yè)研究40余年。由他自主發(fā)明的粉壟耕作技術,被袁隆平等多位院士專家譽為繼人力、畜力、拖拉機整地之后的“第四代農耕革命”,為糧食提質增產、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等帶來了新希望。

        增產奇跡

        8月1日,西藏農民慶豐收“望果節(jié)”。韋本輝從廣西南寧趕往西藏山南市乃東區(qū)昌珠鎮(zhèn)克麥村,與村民一道分享豐收喜悅。

        當天,山南市舉行青稞粉壟栽培技術現場驗收會,來自湖南、西藏、江西、福建等地的專家進行現場測產驗收。

        收割,稱量,結果揭曉:粉壟青稞折干畝產381.1公斤,比常規(guī)栽培增產63.6公斤,增幅20.03%;折算后的粉壟栽培青稞生物量(秸稈、葉片等)1408公斤/畝,比常規(guī)栽培增加412.1公斤/畝,增幅達41.38%。青稞產量和生物量的“雙增”,既可滿足當地糧食需求,也解決了牲畜飼料問題。

        克麥村村委主任巴桑多吉種了一輩子青稞,第一次看到有一項技術在不增加肥料、農藥還減少灌溉的情況下,居然能大幅增產。“和常規(guī)種植相比,粉壟青稞穗長、籽粒飽滿,有效穗更多,而且抗倒伏更好。”巴桑多吉贊不絕口。

        就在當天,新疆棉農傳來視頻,一塊4年前粉壟改造的重度鹽堿地,當年由中國科學院等專家實測棉花增產48.8%,今年棉花依舊枝葉壯碩,畝產預計500公斤以上,比常規(guī)耕作好很多。

        類似的增產消息,韋本輝已習以為常。

        2018年,韋本輝主持實施的廣西創(chuàng)新驅動重大專項“粉壟雨養(yǎng)甘蔗項目”,最高畝產甘蔗達10.6噸,比常規(guī)栽培畝增3.11噸、增幅達41.34%;由廣西大學專家實施的原料蔗畝產10.4噸、增產率41%,蔗糖分增加1.5個百分點。

        這些,均得益于韋本輝歷經10年攻關發(fā)明的粉壟耕作技術。“粉壟是一種超深耕深松不亂土層的‘全層耕’和‘底層耕’(遁耕)耕作方式,因土壤被鉆頭粉碎懸浮呈壟(廂)狀而得名。”韋本輝介紹。

        “一般用犁頭翻地翻得不深,但用鉆頭就可以深到四五十厘米,松松土、透透氣,數倍增用土、氣、水、光等‘天地資源’,從而達到提質增產。”韋本輝說,粉壟技術可廣泛適應于旱地、稻田作物,具有增產、提質、保水、改善生態(tài)等“四位一體”綜合效果。

        經過多年的對比試驗表明,采用粉壟技術能實現多季持續(xù)增產,增幅在10%~38%之間,山藥、木薯等塊根塊莖作物最高可增產40%以上,有的更是超過100%。與現有耕作方式相比,粉壟技術每產出100公斤糧食,可少用化肥0.35~4.29公斤,減幅達10%~30%。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學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帶頭人張洪程認為:“粉壟技術是土壤耕作技術上的重大創(chuàng)新,總體水平居于國際領先地位,有著很廣闊的應用前景,會發(fā)揮越來越大的增產、提質、增效和綠色的作用。”

        為了這項科研成果,韋本輝默默扎根農業(yè)40余年,從事粉壟技術研究整整10年。

        勞作精神

        出門一身汗,歸來滿身泥,置身農民中,分不清彼此……熟悉韋本輝的人都說,怎么看,他都像個地道的農民。

        確實,外觀韋本輝,那古銅的膚色,若不是長年累月地親密接觸陽光,不可能這么濃重;那瘦壯的身材,不長年累月上山下地勞作,不可能這么結實。

        韋本輝不介意人們叫他農民——農民,是他工作的動力源。

        韋本輝出生于廣西貧困農村,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深情。“祖輩世代土里刨食,糧食產量不高,常遇天災,忍饑挨餓是家常便飯。”憶起年少往事,記憶猶在眼前。

        饑餓,給韋本輝留下難忘的童年印記,也成為激發(fā)他投身農業(yè)研究的動力:“我希望為糧食增產做點事,讓父老鄉(xiāng)親告別挨餓的苦日子。”

        1972年,韋本輝高中畢業(yè)后,回家干農活。細心的他發(fā)現,同樣的田地,有的稻谷長得好,有的卻比較差,究竟為何?

        他仔細觀察研究,發(fā)現有的村民把秧苗插到田里,任由“上田灌水下田流”,土壤缺氧,水稻生長差。他看了很多農技書籍,總結出一條經驗:合理排水、讓稻田干濕交替、冬季改土,就能使水稻增產。

        韋本輝將此法告訴大家,卻受到冷遇:“有人說,我們種了一輩子田,還要一個小年輕來教?”他只好帶著幾個愿意嘗試的人一起耕種,果然當年就大幅增產。大伙信服了,紛紛效仿,村里糧食很快實現自給自足。

        1975年,韋本輝懷著研究農業(yè)的滿腔熱情,考上廣西農學院。經過3年專業(yè)技術知識學習后,卻被分到廣西農業(yè)科學雜志社,從事期刊編輯工作。

        對于“學無所用”,韋本輝起初有些不習慣,但很快便調整好心態(tài)。他足足用了10年時間坐冷板凳,潛心積累科學素養(yǎng)。

        機遇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2001年,韋本輝調任廣西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所長。他決定重點研究淮山:“淮山營養(yǎng)豐富,但當時廣西種的都是老品種,產量低、品質差,研發(fā)潛力大。”

        一無經費、二缺人手,韋本輝帶領幾個年輕科技人員從零起步,一邊選育新品種,一邊研究新栽培方法。一干就是10多年,主持選育了37個品質好、產量高的系列新品種(系),已有“桂淮”6號等12個品種(系)通過審定。

        后來,韋本輝成為國家農業(yè)項目首席專家。他主持的“淮山藥項目”在河南、甘肅、江西等地實施,河南、山東等北方型山藥品種被引種到寧夏、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廣西“桂淮系列”品種在浙江、江西等地引種成功,實現了“南淮北移”“北種西擴”。

        顛覆傳統(tǒng)

        一項科研項目的成功,不會終止矢志奮斗者的腳步。

        常年走南闖北,韋本輝留意到一個現象:良種、良田、良法、良態(tài)作為農業(yè)發(fā)展的“四大法寶”,關于良種、良法的研究不少,而良田、良法、良態(tài)的綜合研究則較為鮮見。

        “土壤是農業(yè)之母,土壤好什么都能長好,土壤壞了后患無窮。”韋本輝說,傳統(tǒng)犁頭式耕作,可利用土層不足20厘米,拖拉機耕、耙、起壟,輪子重力反復碾壓形成堅硬的犁底層,土壤的生產力越來越衰退;長期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層板結、土壤變酸、河湖污染,既損害農產品質量,又影響國民身體健康……

        長此以往,農業(yè)如何可持續(xù)?糧食安全怎么保障?

        農諺說“深耕一寸土,多耐十天旱,多打十斤糧”,韋本輝思考,能不能發(fā)明一種新的耕作模式把土壤深耕深松,在減少化肥農藥的同時保障穩(wěn)產高產?

        心懷責任的韋本輝,說干就干。

        2009年的一天晚上,他腦海中浮現出小時候看木匠打家具的情形:木匠在木板上鉆孔時,用牛筋拉動鐵鉆頭反復轉動,孔就會越鉆越深,粉末狀的木屑也會隨之浮上來。

        “如果用螺旋鉆頭代替犁頭耕地,不就可以把板結的土壤打得更深,浮起來的土壤不也就更加粉細、疏松了嗎?”他隨即畫出草圖,找到一位農機師傅加工制造。

        幾個月后,螺旋形鉆頭樣機做成了。

        在廣西賓陽縣,韋本輝用刀耕火種、人工鋤頭、牲畜犁頭、拖拉機犁耙、粉壟鉆頭等,做了“五千年農業(yè)模式”試驗。結果顯示,玉米、花生在“零施肥”條件下,采用這五種耕作模式,后一種耕作模式總比前者有8%以上的增產規(guī)律,而粉壟耕作比拖拉機耕作增產幅度超過13%。

        冰冷的數字,點燃了韋本輝的熱情。

        由于當初制作的鉆頭掛到拖拉機上耕作時,速度慢且易壞,韋本輝又委托一家農機企業(yè)研制。

        經過反復試驗,2010年10月,拖拉機牽引螺旋形鉆頭的第一代粉壟機試驗成功。此后幾經改進,終于研制出在地里跑一遍就可完成深耕、耙地、起壟等多種功能的“自走式粉壟整機”。后來又增添了“倒T型”底耕(遁耕)等粉壟耕作機械新成員。

        顛覆傳統(tǒng)耕作模式的粉壟技術,誕生了。

        粉壟時代

        為推廣應用粉壟技術,韋本輝決定走遍全國進行調研試驗。

        “鹽堿地、砂姜黑土中低產田、退化低產草原……各地土質各不相同,技術都要相應變化。”韋本輝說,“我一點點動手做對照實驗,幾乎挖遍了全國各地的土。”

        韋本輝如拓荒牛般,耕耘著希望,探求著綠色生命的本質。

        “最多時一周走5個省份,跟著粉壟機對甘蔗、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等30多種作物做對比試驗。”韋本輝說,“土壤剖面基本上都是自己挖,我干農活可不比年輕人差。”

        一天清晨,他到廣西隆安縣的實驗基地,挖一個甘蔗粉壟和常規(guī)耕作相連的土壤剖面,但粉壟底層土質很硬,他埋頭挖了大半天,連吃飯都忘記了。

        這個土壤剖面,揭開了粉壟綠色增產的“謎底”——

        一是粉壟技術利用“螺旋形鉆頭”深旋耕均勻粉碎土壤,經鉆頭切割、旋磨、碰撞產生高溫處理,高速旋轉帶動氧氣融入土中,使土壤發(fā)生物理改變和化學反應,將土壤顆粒裹住的養(yǎng)分釋放出來。

        二是粉壟后的土壤更為疏松透氣,氧氣更為充足,作物的根扎得更深且能“自由呼吸”。

        三是粉壟構建了全新的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水、肥、氣大幅增加以及土溫的提升,促進了作物根系發(fā)達、植株健壯,進而使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

        “粉壟技術不僅能使低產田變成中產田、中產田變成高產田、高產田變成更高產田,從而大幅提高現有耕地的生產能力,而且還適用于尚未完全利用的鹽堿地、砂姜黑土、退化草原、邊際土地等類型土地。”多次參與粉壟技術測評的張洪程院士說。

        2017年,“粉壟綠色生態(tài)農業(yè)技術”被原農業(yè)部列入國家主推技術,很快在全國“遍地開花”。

        2019年6月,中科院等單位專家對山東黃河三角洲農業(yè)高新區(qū)11.75‰濱海重度鹽堿地進行3次粉壟處理,在2018年玉米增產73%、玉米籽粒鹽(鈉)含量減少20.81%之后,再次驗收第二茬冬小麥畝產372.15公斤,比常規(guī)耕種增225.76公斤,增幅達154.22%。這意味著,低成本、物理性改造鹽堿地找到了新路。

        2019年6月,經專家測產,河北鹽山縣種植大戶王春祥實施粉壟小麥“零灌溉”,比常規(guī)灌溉每畝節(jié)水370.9立方米,增產20%以上。華北平原水資源匱乏難題,迎刃而解。

        2018年10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專家在江西測試,粉壟種植紅薯平均比傳統(tǒng)耕作增產超過100%。

        2019年7月,具有突破性的宿根甘蔗“遁耕”實測結果顯示,每畝蔗莖數4725條,比常規(guī)增加1107條,增幅30.59%;平均莖粗3.25厘米,比常規(guī)增加0.30厘米,增幅10.15%。

        一個個增產捷報,給了韋本輝更大的信心。如今,粉壟技術已在全國26個省份36種作物上成功應用。

        韋本輝為之奮斗的粉壟綠色農耕時代,已經到來。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13日 01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高潮国产高潮久久久|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 国产精品videossex另类|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2022麻豆福利午夜久久| 在线免费观看你懂的| www五月婷婷| 希崎杰西卡一二三区中文字幕|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日本电影免费久久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免费| 极品丝袜乱系列目录全集| 亚洲午夜电影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狼狼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片| 被黑人侵犯若妻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大片天天看片| 国产极品粉嫩泬免费观看| 日本xxxxx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免费观看|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国产色a在线观看| 57pao一国产成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色午夜视频免费看| 69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免费| 欧美孕妇与黑人巨交| 亚洲成无码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