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技術讓我們的日子好起來”

      2019-01-07 12:02: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不是難事,重要的是要讓當地農民意識到農業技術的巨大力量。

        ■利用再生稻技術,尼日利亞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糧食自給,這對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意義重大。

        ■“我要讓中尼兩國友誼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尼日利亞西北部凱比州的瓦拉農場,一塊塊稻田整整齊齊,滿眼望去金黃一片……幾臺大型收割機已經進場,陸續開始作業,瓦拉農場又迎來了大豐收。

        撥開水稻步入田間,一束束水稻像列隊的士兵一樣,整齊劃一地等待著檢閱,田間幾乎看不見雜草。一旁干著農活的中國農業技術專家王學民說:“苗夠了,雜草也就沒有了生長空間。”

        尼日利亞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尼日利亞全國大米需求量為700萬噸,其中自產550萬噸,進口150萬噸。不過,在中地海外集團綠色西非農業有限公司農業技術專家們看來,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不是難事,重要的是要讓當地農民意識到農業技術的巨大力量。

        “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帶來高產量

        1983年,作為中地海外集團首批合作項目之一,瓦拉農場項目在尼日利亞正式啟動。該項目主要繁育和改良水稻、玉米等種子,以“公司+農戶”的培育模式,為當地農戶提供種子、化肥等農資,并由中國技術專家們手把手向當地農民傳授農業技術,幫助他們增強自我“造血”功能,實現增產增收。

        “剛來尼日利亞時,幾乎沒什么人相信我們的產品。”中地海外集團負責農業的副總經理汪筠告訴記者,2012年至2014年,公司因此還出現了虧損,直到使用中地海外集團種子的農戶逐漸增多,這一局面才得到改變。

        畢業于湖北農學院(現為長江大學農學院)種子專業的王學民,2004年到非洲從事農業技術研究,2006年加入綠色西非農業有限公司。用他自己的話說,他這一輩子“與農田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

        “農業技術的效果不太可能立竿見影,但其影響深遠,受益的將是幾代人。”王學民告訴記者,一個糧食品種的改良,需要多年的反復試驗,從試驗成功到廣泛應用也需要很長時間,更何況這一切是在一個土壤、氣候乃至語言文化完全不同于中國的國家進行。

        經過10多年持續不斷的投入和努力,“伽瓦1號”從綠色西非農業有限公司培育的數百個水稻品種中脫穎而出。經過尼日利亞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與同期當地主推品種Faro 44相比,“伽瓦1號”的平均產量要高出至少30%。2017年,“伽瓦1號”成功在尼日利亞注冊登記,成為第一個在尼日利亞被定名的由私營機構培育的水稻品種、第一個在尼日利亞被政府正式定名并同時推薦到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其他國家的水稻品種。

        此外,王學民團隊還結合當地土壤特點,為當地農民“量身定制”出新的種植方式——“撒播耙地”。這種種植方式比常規種植的產量高出至少30%,最多時甚至能高出一倍。

        “我們再也不用為自己的生計發愁了”

        十幾年前王學民剛到瓦拉農場時,這里還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地方,田地里的雜草長得比莊稼還壯實。項目剛開始時,他每天到農場試驗田干活,中午還得派車回營地取午餐。隨著項目的逐步推進,周圍村莊不少人被吸引過來,村民們騎著摩托車到田間地頭販賣起食物與水來。農場附近原來沒幾戶人家的奇帕米利村,慢慢搬來了不少新住戶,還有了像模像樣的飯館,漸漸發展成有一定規模的小鎮。

        為王學民開車多年的司機易卜拉欣坦言,當初到瓦拉農場上班,他心里也認為這個地方太偏遠,只不過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硬著頭皮干下來。可當他看到中國農業技術帶來的好處后,便主動勸說家人和親戚也來農場扎根。他自己一邊為王學民開車,一邊學習農業技術。現在,易卜拉欣一家承包了一大片農田,利用學到的手藝種植水稻,日子慢慢過得紅火了起來。

        布萊辛則是從尼日利亞東北部的包奇州輾轉來到瓦拉農場,她告訴記者:“這里有農田,更有技術,中國技術讓我們的日子好起來,我們再也不用為自己的生計發愁了。”

        “人是需要情懷的。在我看來,這種情懷就是無論吃多少苦,也要無愧于國家的培養,無愧于自己的夢想。”現階段,王學民為自己制定的目標是把國內的再生稻技術推廣到尼日利亞,爭取種兩季、收四次,進一步提升當地農戶的種植能力和水平,從而大幅提高收成。“再生稻技術適應尼日利亞的土壤、氣候條件。”他表示,第一季1月種,4月收,一個半月后就可再收;土地休息一個月左右,第二季6月種,10月收,再一個半月又可收一次。每一次的收成都至少能達到原稻的一半。“利用這種技術,在現有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尼日利亞有望在短時間內實現糧食自給,這對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國來說意義重大。”

        王學民等中國農業專家的執著堅守為許許多多尼日利亞人帶來了改善生活的機會。但提到自己的家人,這位在外堅守15年的漢子還是流下了眼淚,因為“欠他們太多了”。

        或許是因為長期與莊稼打交道的關系,王學民和水稻一樣,越是成熟越是低下頭來,不言不語。然而,談及瓦拉農場的未來時,他卻豪情滿懷:“我一定要再多干幾年,發揮自己的價值。我要讓中尼兩國友誼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芽,發展壯大。”

        (本報阿布賈1月6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07日 03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爱情岛永久免费| 巨胸喷奶水视频www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性欧美videos高清喷水| 惩罚憋尿花蒂揉搓震动|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青青青青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超爽人人爽人人做| 中文乱码35页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美女私密无遮挡网站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丰满多毛的陰户视频| 福利电影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激情六月在线视频观看| 囯产精品一品二区三区| av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a级片在线免费看| 欧美专区在线视频| 免费va欧美在线观看| youjizz护士| 太粗太长岳受不了了| 久久99精品久久久| 热re99久久国产精品|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 蝌蚪蚪窝视频在线视频手机| 好吊妞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高清|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在线播放全免费|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动祝视频 |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