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央企加速轉型搶灘環保新經濟
經濟參考報報道,作為我國最大、全球第三大核電企業及全球最大核電建造商,
據了解,這僅僅是當前國企央企加速搶灘環保領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不少大型央企國企都在強勢進入環保領域。在專家看來,這不僅基于環保政策壓力,也符合國資政策目標,是其完善全產業鏈,尋找業績增長點的新路徑。
國企央企加快布局環保領域
近日,
根據
據了解,此次簽約將使
事實上,不少央企國企都在加速搶灘環保領域。2017年12月,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副院長薛濤指出,目前國企進入環保行業主要分為三種類型:首先,工業類大型國有企業(包括央企)借著其本身所需要的環保治理設立環保公司,比如
其二,建筑類央企轉型設立環保公司,比如中建水務、葛洲壩等,主要針對政府所負責的城鄉環境治理市場。目前PPP中大部分非運營的公益類項目,比如河道治理、園林綠化等,由于其模式設計對建筑類企業相對更容易適應,帶來了這類企業在PPP領域的突出業績。
其三,地方公用事業平臺公司(地方國企)轉型,并積極走出去開拓業務,比如
“還有其他典型,比如中航系的中航華航進入排水領域,中航環衛進入環衛領域,
多重因素倒逼國企業務轉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大型國企央企加快布局環保領域與環保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密切相關。環保產業已經成為最為潛力的支柱性產業,而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2年我國環保產值預測達到12萬億元。
國企央企布局環保領域與國家政策定位也有一定關系。對于國資運營而言,我國有著明確定位,即“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
對此,曾供職于國資委企業改革局的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渠慎寧表示,央企國企布局環保產業主要是滿足三方面需要:首先,從政策來看,目前環保力度仍在加大,特別是環保督查持續進行,壓力會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到地方國企身上。這將倒逼央企國企對環保技術進行更新和布局。第二,從產業鏈布局來看,國企央企布局環保領域也可以擴展和完善其產業鏈。譬如,石化行業和鋼鐵行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污染和排放,需要對這些污染和排放進行一定處理。第三,央企國企通常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布局環保產業本身也是其履行社會責任的體現。
“另外,對地方政府來說,特別是對于欠發達地區的政府而言,他們處理環境污染的能力有限,環保技術相對落后,央企國企在地方進行環保技術的布局和更新,也將受到地方政府的歡迎。相對而言,落后地區較少有環保產業公司,如果有大的央企進入,將對落后地區環保產業產生明顯的帶動作用。”渠慎寧說。
不會對民企產生明顯擠出效應
央企國企強勢進入環保領域,會不會對民營企業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對此,專家認為不能一概而論。
薛濤指出,就工業類大型國企設立環保公司而言,業內人士擔心,“近親”關系是否會帶來競爭效率的下降,這些環保公司是否成為其他環保企業進入其母公司的“門神”。但是在當前環保壓力巨大的情況下,也有一些技術上領先(穩定達標和運營成本低等因素)的企業通過積極和大型國企合作反而更容易地進入了甲方市場,甚至培養了“第三方治理”的運營外包的項目新模式。
“雖然在工業治污領域大部分‘圈外企業’都屬于技術驅動型中小民營企業,工業類企業設立環保公司的行為不可避免的對民營企業的市場產生一定程度的擠壓,但是對于那些技術更新迭代快,有核心優勢的企業還是能通過競爭與合作之間的平衡關系找到發展機會。而面對工業領域的碎片化的市場,民營企業在技術升級方面一直有著明顯優勢。”薛濤說。
“國企的強勢進入并不會產生對民營企業的擠出效應。”渠慎寧也表示。他分析稱,一方面,中國環保產業市場空間非常大,基本處于供小于求狀態。在某些環保領域,甚至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另一方面,如果央企能夠利用產業和研發優勢,在技術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的話,就將帶動整個市場,實現環保產業集群式發展,并可能創造新的行業需求。
不過,薛濤也指出,要避免環保領域出現所謂“國進民退”首先還是要保障前期采購程序的三公原則以及后期環保監管的到位。在此條件下,企業間展開充分競爭各取所長,共同打造雙贏格局。
陳俊豪則指出,央企國企強勢進入環保領域總體來說利大于弊,但需要注意保持市場競爭機制,不宜將內部業務完全交由體系內企業,只有通過公平競爭才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