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侗鄉第一寨”的肇興大寨街景。新華網 陳俊松 攝
新華網貴陽9月7日電(陳俊松)說起黎平,熟悉中國近現代史的人都知道,這里曾召開著名的“黎平會議”,紅軍采用了毛澤東的軍事主張,轉兵黔北,開啟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
對于“驢友”和文化愛好者來說,這里是侗族之鄉,“百里侗寨”和侗族大歌聞名遐邇。中國有2555個村落被納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黎平就有90個,是擁有傳統村落數量最多的縣。
但還是黎平,地處黔湘桂交界處,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25個鄉鎮,有17個是扶貧開發重點鄉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要走出一條精準且讓“侗族老鄉”稱心如意的扶貧、后發趕超之路,黎平就必須用活已有的民俗文化資源。
如何利用?“傳統文化在保護的過程中,要注入一些新的業態,也要有自己的特色,瞄準細分市場!崩杵娇h旅游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吳家賢給出了“黎平答卷”。
瞄準大眾,注重基礎設施
肇興侗寨被稱為“侗鄉第一寨”,距今已有850年的歷史,寨中傳統村落布局保存完整,河兩岸的干欄式吊腳樓錯落有致。2014年,當地政府打造的肇興旅游景區試運行,同年底,貴廣高鐵開通,離這里最近的高鐵站僅5公里遠。
羅嘉梅家住肇興鄰近的龍額鎮岑吾村,她三年前瞄準機遇,辭去了新加坡的高薪工作,選擇回到故鄉開設屬于自己的客棧。
“選擇回鄉創業因為能在家門口做生意賺點錢,更重要的是我喜愛我們侗族的文化。”羅嘉梅的客棧開業初期遭遇經營困難,連房租都成了問題。但到了2015年,營業額已經達到了15萬元,“略有盈余”。
客流是保證羅嘉梅扭虧為盈的根本。記者在采訪時發現,肇興的民宿和客棧在保存外觀的前提下,大多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洗浴、無線網絡、磚墻等現代生活和建筑方式隨處可見。
“肇興是旅游綜合開發的模式,雖然會過度商業化、城鎮化或現代化,但必須要使景區有一定的承載力!眳羌屹t說,要讓游客來到這里但不用改變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讓游客聚集。
“繡娘”丁明煥也切身感受到游客數量增多帶來的“利好”:“賣旅游商品每個月能收入兩萬元左右,比過去翻了幾倍!倍∶鳠ń邮懿稍L時正在做一份刺繡,她說,僅這一個,繡完就能賣600元。
相關數據顯示,從2014年10月份肇興旅游景區試運行以來,到2015年僅景區門票收入一年就有780多萬元。如今,肇興每天迎來四五百名游客,一到熱門假期,諸多民宿和客棧提前月余就被預訂一空。
“繡娘”丁明煥接受采訪時正在做刺繡,她說完成這件刺繡大概需要一個星期,能賣到600元。新華網陳俊松 攝
定位高端,講究原生原味
2014年底,黎平提出要實施“文化引領,旅游產業率先突破”的發展方略,要把文化旅游產業培育成縣域支柱產業。
貴廣高鐵開通和黎平機場通航后,黎平旅游業正井噴式發展。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次同比大增43.9%。
但并非所有的侗寨都需走“肇興模式”。和肇興最大相徑庭的莫過于位于雙江鎮的黃崗村,住在這里的侗族人崇尚自然,仍然自覺堅守古老的農耕生活方式。
“黃崗是侗族最原始的村落,還停留在六七十年代的生活生產狀態!眳羌屹t說,黃崗人自己耕種稻谷、只吃糯食,幾乎人人穿傳統服飾,男性穿黑亮侗布,女性則以羽毛飾頭!霸邳S崗,‘飯養生、歌養心、酒養神’是很多男性的生活理念,他們非?鞓,經常能看到一些人邊喝酒邊跳舞。”
此種方式似乎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可正是由于略顯神秘的文化原生性,專業和高端的文化體驗類游客絡繹不絕。
據了解,黃崗在國際游客中頗有聲譽,吸引了諸多國際尤其是法國旅游團隊。國內的背包客和一些文化學者也慕名而來。
除黃岡外,離從江高鐵站15公里的雙江鄉四寨村也走著相似的道路,由于接待能力不足,四寨村目前以高端旅游為主。“與農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去河邊抓魚,晚上在屋外升起篝火。”吳家賢形象地描述。
適應趨勢,新時代要有新方法
銅關村和滾正村走起了更為新穎的道路——它們打起了互聯網的“主意”。
2009年,騰訊公益基金會在貴州啟動了“筑夢新鄉村”的項目,到2014年9月,這一項目被升級為“為村計劃”,隨后,依賴微信的“為村”平臺、“為村集市”被搭建起來。
村民在微信上推薦自家做的米酒和手工毛巾,銅關村之外的民眾點點手指購買具有侗族特色的鄉村旅游產品,山區里的新生活處處透露著互聯網意味。
村民們如今接受了手機和移動互聯,銅關村甚至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村級公眾服務號。他們發現,原來自己生產制作的農產品和手工產品從“自給自足”到外銷大城市僅“一網之隔”。
“騰訊之前的項目做的是教育,后來才改成互聯網的‘為村計劃’!眳羌屹t說,通過互聯網能夠彌補信息不對稱,減弱山里山外的數字鴻溝。信息和資源相對平衡后,原本出走打工的侗族青年就能返鄉就業。
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底,銅關通過電商平臺售賣到全國各地的當地特產品銷售額已突破500萬元,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滾正村則率先看到了“互聯網—眾籌”的力量——借外人的錢來裝修自己的房子。
“當地老百姓覺得古舊的房子不值錢,可我們可以從網上招募其他人來提供資金。”吳家賢說,改造完的房子就可當成民宿,創造出適合都市民眾回歸鄉土、體驗農耕的條件,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一家名為滾正鄉居的公司正在為村民提供資金,這家公司的“本錢”來源則是整合各級政府和民間支持鄉村的各種資源。
據了解,在眾籌模式的推動下,滾正村啟動并完成首批4戶示范農戶住房的改造,然后逐步推廣,準備用兩到三年時間完成全村70%民居的改造。
[責任編輯:李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