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4月23日雅安訊 震后搶救生命黃金72小時之后,也就是23日晨,《兩岸關系》雜志社駐四川記者站記者搭乘雅安通往蘆山的客運班車,與急切返家的蘆山老鄉一同踏上了回家之路。我們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要前往蘆山縣城所在地蘆陽鎮迎賓大道附近的受損臺資企業——“宗宗晶體寶石有限公司”。
出雅安城區不久,天就下起了小雨,一路順利抵達蘆山,雨越來越大。按事先約定的地點,記者下車步行大約1.5公里后,見到了宗宗公司(蘆山)寶石項目廠長潘總能。
一路前往廠區,在交談中得知,潘廠長是臺灣花蓮人,是公司最早進入蘆山的臺方管理人員。從2007年公司選址建設就一直在蘆山。他說,公司主要是利用二氧化鋯,經超高溫熔煉、結晶生產人工鉆石,因在全國率先引進高頻機熔煉,與天然鉆石硬度標準相差不大,產品深受國際歡迎。
不一會兒,我們來到廠區大門,就見到因震倒塌的一側門柱。潘廠長帶我們到生產車間、辦公生活區,詳細查看受損情況。因廠房主體為鋼構一切完好,部分磚結構隔墻開裂、辦公生活用房墻面和圍墻開裂。
記者注意到,整個廠區受損最為嚴重的是保安室,墻面一圈全部開裂、地面、辦公桌滿是灑落的水泥塊,開裂墻面上的掛鐘定格在了8時02分。
和潘廠長一起留守廠區的保安胡國武就是蘆山當地人,他向我們描述了地震來臨時驚心動魄的一刻。“先是左右搖晃,緊接著就是上下抖動,像是整個地面在跳舞。我馬上跑了出來,站都站不穩,直想找個東西抓住,簡直嚇死人了。”
潘廠長說,雖然臺灣也是地震頻發區,但處在震中的這么大震級我還沒有經歷過。08年汶川大地震時我也在蘆山,那時能感受到的差不多也就5級多震感。“所幸我們是季節性生產,主要在氣溫較高的春、夏、秋三季生產,地震時沒有生產。如果超高溫熔爐作業時地震,造成坍塌將會爆炸,后果將不堪設想。”潘廠長長吁一口氣,慶幸的說。
震后最艱難的是停水停電,無法正常生活,是蘆山縣臺辦的領導來看望了我們,送來了水、牛奶、干糧等生活必需品,讓我和員工們倍感溫暖。部分房屋開裂,余震不斷,不能在房間休息,廠區內有部廢棄的舊車,潘廠長只好每天在車上過夜。
與災區員工互相幫助 共度時艱
在兩個車間之間帶頂棚的過道上,記者注意到擺放有三張床鋪。潘廠長介紹說,這是廠里車間主任楊虎一家在這里臨時休息過度的。原來,楊虎一家六口人,他的妻子,他的母親以前都在廠里上班,地震造成他們家房屋倒塌不能居住,周圍鄰居都是搭建的簡易帳篷,老潘就讓楊虎一家臨時搭床住在這里,做飯就在未受損的公司食堂。
談話間,楊虎的妻子和母親正背著發放的方便面回來,熱情的與我們打招呼,她們說,多虧了潘總幫助,我們也算有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潘廠長告訴我們,楊虎一家住進來挺好,偌大的廠區就他一個人留守也有些孤單,和過去的員工一起,可以談話聊天,生活上也好有個照應。采訪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在蘆山生活工作六年的老潘已經融入到當地生活中了,把楊虎一家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堅守蘆山恢復重建 潘總能說有信心
盡管震后恢復重建、電力供應等還有些時日,潘廠長說一定會堅守在蘆山,看好工廠。“當初我們來的時候,蘆山給了我們很多照顧。協調用地、為我們保障用電,以及最優惠的政策,這么好的投資環境,我們沒有理由不繼續留下。”
困難只是暫時的,我深信在這邊會發展得更好。
記者見證感人一幕
抗震軍官兵心系老百姓,為臺商搭建帳篷
因當天下雨,氣溫下降,潘廠長和楊虎一家露天夜宿讓記者很擔心。采訪結束后,就在我們離開時,看到廠區外的街道上搭滿了帳篷,我們猜測,這可能就是成都軍區駐蘆山縣抗震救災指揮部駐地,帳篷是應該是官兵休息的地方,記者隨即靈機一動,何不向解放軍求援呢!經過一番周折,我們找到了一位正在指揮布置工作的首長,后來得知他是川藏兵站部尹洪副部長,我們說明來意,尹副部長得知是一位臺商受災后,立即答應,并馬上布置給一位他叫劉處長的軍官,劉處長隨即將一頂軍用帳篷派紀軍教導員帶領戰士們送至廠區內,20幾名戰士嫻熟快速地撐好支架、搭上頂棚、栓緊繩索、搬來預制水泥墩壓勞,很快就把帳篷搭好了。
這一刻似乎來的太突然了,像做夢一樣,帳篷就這樣瞬間搭建成了,戰士們又把潘廠長和員工們這幾天露宿在外面的三張床鋪搬進帳篷里,擺放得整整齊齊。潘廠長和楊虎一家激動不已,連連向戰士們道謝,一旁的老潘也禁不住熱淚盈眶,他握住戰士的手說,感謝你們,感謝解放軍戰士對臺企員工的關心。
我們想這是軍用帳篷,用完后得還給他們,所以就了留下聯系方式,不然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中國臺灣網特約《兩岸關系》雜志社駐四川記者站 韓蕊 鄧明明)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