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畜群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扎蘭屯境內的雅魯河畔吃草。新華社記者 張 領攝
今年6月下旬,國務院批準了《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決定從今年起,對疏勒河水系進行治理,緩解持續惡化的生態危機。敦煌的生態問題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這是十余年來,繼塔里木河、黑河和石羊河之后,中國政府對第4條生態惡化的內陸河進行大規模治理。這4條河流的治理總投入高達225億余元。近年來,中國政府的舉動顯示,中國正在加大對西北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力度。
內陸河湖重現生機
“從今年起,未來10年將投資47.22億元用于治理敦煌生態。治理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疏勒河干流河水重新注入敦煌西湖,遏制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惡化!备拭C省水利廳總工程師翟自宏說。
據敦煌市水務部門介紹,為應對生態危機,敦煌近年已實施一系列節水措施,包括關閉300多眼機井,壓縮5.5萬畝耕地,引導農民發展葡萄、林果等節水高效農業。
此前,2001年的塔里木河、黑河(古稱弱水)流域,以及2007年的石羊河流域的治理規劃均獲得顯著成果!爸袊诙髢汝懞雍诤拥奈查偤、有‘大漠明珠’之稱的東居延海,曾在1961年和1992年先后干涸!眱让晒抛灾螀^額濟納旗水務局局長吳海濤說,“而如今的黑河尾閭和東居延海已經連續實現7年不干涸,水域面積達到了三四十平方公里!
正在治理中的塔里木河項目也在今年實現了塔里木河23年來首次實現全年不斷流,河水源源不斷注入臺特瑪湖。
從當前中國內陸河的治理效果來看,隨著投入增加,治理和保護力度加大,包括敦煌周邊大量湖泊在內,會有更多干涸的內陸河湖重現生機。
沙地變成寶地
近年,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陜西等省區紛紛利用其獨特優勢,結合現代化技術,將治沙與用沙相結合,掀起了一股沙產業的熱潮,使其在中國西北荒漠地區真正實現了“披綠”又“添金”。
“過去我們一直都把沙子當‘敵人’來對付,現在要把它作為資源來挖掘。思路轉變后,沙漠地區經濟發展的路子也變寬了。”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市長徐力群感嘆道。
中衛市地處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東南前緣,曾是國內受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中衛市通過打造中衛沙漠農業科技示范園,已在沙漠邊緣平沙整地2萬多畝,建設了騰格里沙漠農業科技示范園區。
早在兩年前,這里還是黃沙肆虐的不毛之地,而今,園區的上千座溫棚中,西紅柿、西瓜、辣椒等蔬果長勢喜人。沙山搖身一變成為“花果山”,在亙古荒漠里創造出了綠色奇跡。
“沙產業確實是一個讓西部獲得飛躍發展的重要途徑!敝袊衬吧衬I域研究的開拓者劉恕說,“沙產業既是干旱荒漠地區未來發展的一種前景,也是現在探索的方向,是服務于未來世界的農業!
筑造生態林地長龍
6月21日,按照全國人大環資委統一部署,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發展”為主題的內蒙古環保世紀行活動正式啟動。
國家林業6大重點工程中有4大工程在內蒙古的阿拉善盟實施,目前,阿拉善盟已建成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近4000萬畝,占到了全盟國土面積的近1/10。
在充分發揮草原森林自然修復的同時,阿拉善盟林業工作者還打破了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的荒漠地區不能飛播造林的論斷,通過堅持不懈地飛播造林,在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營造起長250公里、寬3—5公里的綠色林帶,形成了綠色長龍鎖黃龍的壯觀景象,成為阿拉善盟生態建設的一大亮點。(嚴冰 陳霈 李亭宣)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