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面單應為快遞標配
近日,國家郵政局通報,自今年3月開展郵政快遞領域個人信息安全治理專項行動以來,累計偵破竊取、販賣寄遞信息案件189起,查處寄遞企業違法違規行為377件;隱私面單推廣工作已在行業內全面鋪開,日均使用量達1億單左右。治理成果不僅有力震懾了郵政快遞領域相關的違法犯罪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寄遞領域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
當前,寄遞服務已覆蓋社會生產生活各個領域,日均快遞業務量超3億件,每天都會產生、積累大量的寄遞數據信息。這些標有收件人姓名、電話、地址的數據信息,容易被不法分子竊取、利用,為各種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可乘之機。
為防止快遞面單上個人信息處于“裸奔”狀態,隱私面單應運而生。隱私面單主要是指消費者的信息通過技術處理,不顯示在快遞面單上,同時在后臺也進行了加密處理。快遞員只能通過APP聯系收件人,無需人工識別手機號碼。隱私面單無疑為收件人的個人信息上了把鎖,讓消費者寄收快遞更安心。
從推行情況看,經過行業和企業的共同努力,隱私面單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有的快遞企業自有渠道寄遞服務已基本實現隱私面單功能全覆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隱私面單普及推廣仍面臨不少現實難題。比如,郵政快遞業點多面廣,日均數據傳輸總量超過5TB,信息安全管控難度較大;安全保障與便捷服務的矛盾比較突出,使用隱私面單后,在末端的處理、投遞環節,難免會對投遞效率和準確率帶來影響。
相對于傳統面單,隱私面單屬于新事物、新技術,很多用戶由于對隱私面單的知曉程度低,因此主動選擇隱私面單服務的并不多。一些驛站工作人員對隱私面單的操作也不熟練,有的基層快遞員對信息安全也不重視。
保護郵政快遞領域個人信息安全,讓隱私面單從可選服務變成標配服務,還需要常抓不懈,進一步加強行業個人信息保護源頭治理。一方面,要推動相關標準的修訂、制定,進一步明確寄遞企業面單信息去標識化的責任,督促指導寄遞企業、電商平臺,加快推廣使用隱私面單和虛擬號碼等安全防范技術;另一方面,要加強郵政、公安、網信跨部門協調聯動,繼續嚴查嚴懲郵政快遞領域涉個人信息安全違法違規行為。還要加大宣傳力度,讓隱私面單的功能和意義被廣泛知曉,確保年底實現隱私面單基本覆蓋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