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大陸游客已進入深度游臺灣階段,在臺灣搭客運、火車,或者騎著自行車上山下鄉,有不少難以從字面理解的地名引起大家的興趣。探究地名不僅滿足好奇心,也是深入了解一地的途徑,現就筆者了解的一些地名與讀者分享。
宜蘭:舊稱“噶瑪蘭”、“蛤仔難”,來自宜蘭平原上的原住民平埔族分支“噶瑪蘭”。清朝于光緒元年在此設縣,縣名保留原有的“蘭”字,前面加了“宜”。
彰化:從前稱“半線街”,是平埔族分支巴布薩族“半線線社”的所在地。清雍正元年改稱“彰化”,意思是彰顯皇化。
桃園:清朝有移民入墾,在此地遍植桃樹,因而名“桃園”。
木柵:大陸贈送臺灣的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就住在臺北市木柵動物園。過去,大陸移民至此,為防止當地的部落入內引發沖突,在景美溪邊立起柵欄,此地因此得名“木柵”。
草屯:位于臺中盆地,是進入南投埔里的中途要站。過去挑夫們要在此地更換草鞋,丟棄的草鞋堆積成墩,草屯由此得名。
新營:臺南新營源于鄭成功在此設鎮屯田,因在此之前有人在鹽水鎮屯墾,被稱為“舊營”,新墾之地就稱為“新營”。
左營:明朝在高雄實施屯田政策,有左營部隊在此進行開墾,故稱為“左營”。
西門町:位于老臺北城的西門外。日據時期,臺灣居民大多居住于臺北城內,西門外是休憩場所!邦弊衷谌照Z中的意思是街道、社區。1922年,日本殖民當局以“西門町”命名這一區域。
關西:位于新竹縣,此地舊稱“咸菜硼”,因為當地居民多為客家人,擅長腌制咸菜。由于“咸菜硼”的客家話發音與日語的“關西”音近,日本統治者將此地改名為“關西”。
臺北市木柵動物園(資料圖)
臺北西門町(資料圖)
[責任編輯:楊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