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旺報》13日刊登投稿文章說,原本已經覺得過了文青(文藝青年)的年紀,可是在臺北待久了,被深埋的某種情愫又漸漸萌發。
文章摘編如下:
似乎已經好久沒有去接觸有關文化的東西,不記得上一次走進劇院是什么時候,時間在繁華的世界里顯得如此的微不足道。
慶幸在這里,這樣的機會還不算少。這幾天一年一度的兩岸城市文化互訪又來到了臺北。說來慚愧,在大陸土生土長二十多載,也在南京、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生活過,平心而論,周遭的資源亦不能說是匱乏,可是或許身在此山中反而從來不知道珍惜。如今在這里,反倒開始回過頭去尋找曾經被遺落的瑰寶。
臺北的1914文創園區,有點像北京的798藝術街。但是同樣在寸土寸金的臺北,1914卻可以坐落在交通便捷的中心地帶,比需要花2個小時在交通上的798方便多了。一個周末的下午,拋開繁瑣事情,停下手上工作,來到這里,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正在進行,熱鬧卻不喧囂。劇與劇的間隙也不會孤單。藝術展、電影節,從咖啡座到禮品屋,時間一下子就溜走了。
坐在臺北的小劇場里看重新演繹過的韓寒的《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別有另一種體悟。原本印象里略帶嘲諷的韓氏幽默,突然變成了我以一個當事人的身份,在局外看待這數十年的風云變幻,我不知道身邊的臺灣觀眾會如何理解。1988,我出生的前一年,直到今天,潮起潮落般的世事變遷,如今可以在這里悠然笑看云卷云舒,我無論如何也算幸運的了。
在臺北,我甚至看到了中國戲劇鼻祖的貴州儺戲。更令我驚訝的是臺灣觀眾的文化素養。劇后座談會上,臺灣觀眾面對在我看來如此陌生與古老的文化,居然并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陌生,一樣能欣賞,所以到底藝術是文化的傳承,還是人心的紐帶?
這是一場藝術的交流,文化的饗宴。對于我來說,我知道,無論以后我在哪里,我都會記得曾經有一個日子,在這樣一個臺北不多見的陽光燦爛的下午,我是如此富足,以至于讓我不會忘記,也不會停下追尋吾心所愛的腳步。(七七/臺灣大學大陸學生)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