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一周年之際,臺灣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盧信昌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認為,ECFA是兩岸經貿往來長期互利的階段性成果,是海峽兩岸有能力營造臺海和平、繁榮的具體呈現,兩岸要共同呵護ECFA“燃起的火苗”,特別是臺灣企業要好好抓住這個機會,加快轉型升級,提升競爭力。
長期關注兩岸經貿往來的盧信昌表示,ECFA進一步呈現了和平穩定的臺海局面,提升了臺灣的投資環境,進而對國際資本在東亞地區的投資地選擇上產生積極影響。
區域經濟一體化必然也會引入競爭,改變區內利益格局,給缺乏競爭力的產業或企業帶來壓力。盧信昌認為,如果不給壓力,企業容易安于現狀,趨向老化。所以臺灣產業界應充分抓住ECFA所帶來的契機、機遇,投入資金、心力,不斷進行自身的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競爭力,這樣才能在全球經濟舞臺上參與競爭。
ECFA是針對兩岸經濟關系正;、制度化、自由化所作的特殊安排。對于大陸企業來臺投資,盧信昌認為,大陸企業來臺投資不能急功近利,而應長遠布局,重視經營和服務。特別是來臺投資或參與經濟活動時,重點不應在于實質生產設備與能力的獲得,而在于與臺灣企業合作打造通路、平臺,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名品牌。
盧信昌說,臺灣企業往往只滿足于做代工,做中小企業,而不太注重品牌的營造,大陸企業則缺乏創意,因此雙方合作有很大的拓展空間。以蘋果手機iphone為例,其成功之道充分證明:一個產品的創意以及對消費者深層次欲望的滿足,具有十分關鍵的意義。兩岸企業在聯手打造品牌時,應充分借鑒這種成功經驗。
對于近期部分人士對臺灣出口“過于依賴大陸市場”的疑慮,盧信昌認為,臺灣的主要出口市場由美國轉為大陸,是根據比較利益下的市場法則運作出來的自然結果,不必過慮。而且最基本的問題不是對大陸依賴過深,而是在于臺灣自身的產業結構與貿易形態上。為此,臺灣廣大中小企業未來應在經營品牌、產品研發以及新興市場的開發上更加積極,并投入更多的力量。同時,臺灣應持續改善投資環境,加強自身產品的競爭力,在全球舞臺上爭取更廣大的市場,這才是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
談及臺灣企業在ECFA時代的“登陸”前景和策略,盧信昌比較看好臺灣有競爭力的餐飲業、服務休閑業等。他認為,兩岸同文同種,在臺灣獲得成功的服務模式和消費形態,會很快被大陸消費者接受,所以這個領域的潛在空間很大。
就如何讓ECFA嘉惠更多的臺灣中小企業,以及讓中南部一些未直接參與兩岸經貿往來的企業和民眾獲益,盧信昌認為,臺灣一些中小企業在品牌的長期經營上存在不足,未來兩岸業界可以考慮共建通路和品牌的方式予以彌補,如利用在大陸經營較為成功的“大潤發”等通路,將臺灣中南部企業和農漁民的產品,以“白牌”或者通路商自有品牌的方式推向市場,從而讓更多的臺灣中小企業和農漁民從兩岸貿易中獲利。(記者張勇 林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