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蒸臺灣鯛。(圖片取自網絡)
中國臺灣網12月2日訊 高度依賴外銷市場的臺灣鯛產業,今年產銷嚴重失調、價格崩跌。據臺灣《工商時報》整理報道,農政單位雖然啟動緊急調節措施,并提供補助,但業者普遍認為,臺當局若無法協助產業走出去、無法有效開拓國際市場,只是拿錢補助,這是當局無能的表現,對臺灣鯛生產與貿易都是一大打擊。
據報道,臺灣鯛主要外銷美、加、日、韓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今年因增加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競爭對手,導致臺灣鯛出口量銳減,連帶造成臺灣市場產銷失衡。農政單位一方面提供業者補助,一方面積極推廣臺灣市場,不過,看在業者眼里,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臺南市養殖漁業發展協會理事長王昌澔接受香港“中評社”采訪時直指,臺當局最應該做的就是幫助養殖業開拓外銷。王昌澔強調,對于水產養殖業,當局有三個角色與責任,第一是協助漁民及產業團體營銷、開拓市場;第二是做好養殖必要的基礎公共建設,確保漁民生命財產安全;第三是做好漁產保險機制,適時調節產銷與天然災害救助等。
王昌澔說,本來,臺灣可以在和大陸維持友善的關系下,順勢拓展兩岸與國際貿易,但現在臺當局還有能力帶產業走出去嗎?目前看來是沒辦法,當局只有拿錢出來補助。
王昌澔痛批,臺灣鯛出現嚴重產銷失調、外銷被堵,臺灣當局有去找這些以各種理由不進口臺灣鯛的美、韓等國家談判嗎?有去開發大陸新市場嗎?臺灣不被承認,當局又沒辦法讓臺灣加入區域經貿整合組織,這是臺當局的無能,是對生產與貿易的一大打擊。(中國臺灣網 朱煉)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