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緊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創新資源,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解決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這是2001年2月26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15周年成就展”上展出的由農業科學院研究成功的轉基因抗蟲棉(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記者 鄒聲文)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緊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創新資源,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解決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前沿科技:相關領域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
前沿科技,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國際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近年來,我國在眾多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了系列突破,顯著提高了相關領域的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
信息技術領域一直是世界科技大國競爭的主力戰場。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支持力度,諸多成果引起世界矚目:研制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實現了峰值速度每秒11.2萬億次,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第三個能制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以龍芯、眾志等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設計技術經歷了從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初步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空芯”的狀況;我國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填補了我國百年通信史的空白,規模網絡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生物科技被看作是未來經濟競爭力的制高點。近年來,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的投入得到空前增強,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物科技大國:我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掌握了人類基因組大規模測序技術,獲得一大批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人類重要功能基因;藥物研發取得突破,研制成功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為全球第一個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療藥物。
我國在新材料技術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碳纖維為代表的一批國防關鍵材料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碳纖維實驗線和中試生產線五條;攻克了高性能碳素鋼先進工業化制造技術,為我國鋼材品種的更新換代奠定了技術基礎;突破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鉍系高溫超導長帶材產業化關鍵技術,高溫超導電纜成功并網試運行,標志著我國高溫超導研發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先進制造技術方面,我國近年也是碩果累累:1.5萬噸水壓機研制成功,大型國產水壓鍛件實現應用,裝備制造產業取得重大進展;研制出100納米高密度等離子體刻蝕機和大角度離子注入機,實現了高端集成電路核心設備零的突破;用于城市地鐵工程的6.3米土壓平衡盾構機取得突破性進展,創造了月掘進400米的良好成績,打破了國外盾構機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緊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創新資源,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解決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這是2004年11月15日,上海超級計算中心“曙光4000A”系統啟動(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農業科技:為糧食安全和農業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農業乃百業之基。近年來,我國把農村科技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大幅增加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我國水稻科研繼續保持國際領先地位。繼獨立完成秈稻全基因組測序和粳稻第4號染色體測序后,我國的水稻功能基因組再獲新進展,獲得一大批具有重要農藝性狀的功能基因。此外,我國已率先在世界上研究成功畝產800公斤的二期超級稻,并開始向畝產900公斤的三期超級稻目標邁進。
玉米科研同樣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創造了玉米一季單產1400公斤的超高產技術,已經接近世界領先水平。
近年來,我國育成了大量的雜交棉花新品種,雜交棉的種植面積已占全國棉花面積的30%左右。以轉基因抗蟲棉為代表的棉花分子育種技術飛速發展,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成功研制轉基因抗蟲棉的國家。目前,我國已培育出國產轉基因抗蟲棉新品種18個,國產抗蟲棉市場份額提高到2005年的70%,累積為農民增收136億元。轉基因抗蟲棉和雜交棉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保障我國棉花產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統計,近年我國新培育農作物新品種800多個,平均增產10%以上,累計推廣面積近5億畝以上,使全國糧、棉、油等主要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達到85%左右。此外,我國圍繞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形成了150多項糧食優質高產技術,累計增加糧食2043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00億元。
動物重大疫病防控技術不斷提高,則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效支撐。近年來,我國共研制出針對禽流感、口蹄疫、藍耳病等9類重大疫病的18種新型疫苗和18種診斷試劑盒,保障了我國畜牧業的健康發展。
來自科技部的數據顯示,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已由“九五”期間的37%提高到了“十五”期間的48%。這表明,農業科技在保障糧食安全、發展現代農業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資源環境科技:突破發展瓶頸制約
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瓶頸因素。提高資源環境領域的科技水平,緩解資源環境帶來的發展壓力,成為科技界義不容辭的職責。
近年來,我國在資源環境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創新成果,則為突破發展瓶頸提供了重要支撐。
能源問題舉世關注。我國在石油勘探、先進核電技術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為國家調整能源結構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許多領域的地質勘探理論及配套勘探技術取得長足進展,發現了塔河、蘇里格和普光等一大批大型油氣田,使我國油氣資源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期;煤炭氣化和液化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為解決我國能源特別是石油安全問題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完成了72小時滿功率發電運行,使我國模塊化高溫氣冷堆的研究與建造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了1MW至3MW雙饋式變速恒頻風電機組系列機型的設計技術,使我國的風能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在礦產資源領域,我國突破了一批技術瓶頸,提高了采選冶綜合回收率和資源綜合利用率。我國研發的正、反浮選獲得高品位鋁土礦精礦新技術,實現了選礦100年歷史上鋁土礦浮選首次工業應用,擴大我國可經濟利用鋁土礦資源量約20億噸,延長可經濟利用鋁土礦資源保證年限50年。此外,西南“三江”銅、金、多金屬成礦系統與勘查評價技術的創新,直接導致新發現12個大型、超大型礦床,使西南“三江”大型礦產資源基地基本形成。
在生態環境方面,我國已探索出適合國情的湖泊污染治理和城市環境質量改善成套技術,并在工農業節水以及海水淡化方面也取得重要進展。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 近年來,我國科技界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緊迫需求,聚集各方面創新資源,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關鍵技術,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解決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堅強的支撐。 這是2004年5月22日,志愿者在接受非典疫苗人體注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民生科技:全力維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近年來,我國科技領域的一大特點就是,直面百姓所需,加大科研投入,著力解決與民生有關的重大科技問題。
一段時間以來,各種新發傳染病給世界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我國科技界迎難而上,取得了多項重大進展: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并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確定的國產抗艾滋病病毒藥物的優選治療方案,在費用較低的情況下達到了與國外抗病毒藥物組合相當的療效;率先完成非典病毒滅活疫苗的一期臨床實驗,在非典疫苗研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成功研制了兩種動物禽流感亞型疫苗和一種人禽流感疫苗的原型疫苗,為全球禽流感防控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藥研發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成功突破一批新藥研發和產業化的關鍵技術,創制了國家一類新藥15個,建立了8類61個技術平臺。目前,我國處于臨床的新藥約150個,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的多于2000個。
健康領域只是我國民生科技不斷取得進展的一個縮影。從計劃生育到食品安全,從重大工業事故到大城市火災防范及應急技術……近年來,我國在關系人民健康和安全的許多領域掌握了多項關鍵技術,研制出多種大型儀器設備。
科技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在民生科技方面取得的系列突破,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