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蔡當局與東南亞建立“策略性結盟關系”難如愿
蔡英文當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受到外界普遍關注。華廣網今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文章指出,這不只是一種經濟政策,更重要的是一個對外戰略與對外政策,臺灣要與這些國家也有較密切的經貿往來,但沒有“邦交關系”,只能開展民間往來,要與這些國家簽署“政府間”的相關正式協議,建立“伙伴關系”或“策略性結盟關系”,恐怕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在殘酷的國際經濟政治現實面前,蔡英文這種一廂情愿式的主觀期待,可能僅僅是一種口號,很難如愿實現。
文章摘編如下:
蔡英文當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受到外界普遍關注。與過去李扁當局推動的“南向政策”有所不同,蔡英文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不只是一種經濟政策,不只是分散臺商投資市場,更重要的是一個對外戰略與對外政策,而且明確提出要發展“整體關系”、建立“伙伴關系”、“策略性結盟關系”、“21世紀新伙伴關系”等重大發展目標。只是在殘酷的國際經濟政治現實面前,蔡英文這種一廂情愿式的主觀期待,可能僅僅是一種口號,很難如愿實現。
蔡英文除曾提出“鞏固與美國之戰略伙伴關系”及與日本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之后,于2015年9月23日在民進黨建黨29周年“外交使節”酒會上發表“以貢獻國際、促進和平,務實永續為原則的臺灣對外政策”演講中首次提出了“新南向政策”,強調“東協(盟)和印度即將成為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在臺灣希望推動貿易多元化的同時,強化對東協(盟)和印度的整體關系,是理所當然的選擇”。這一論述本身說明,“新南向政策”的要害是發展、強化與東盟、印度的“整體關系”,是一個更為廣泛的、包括“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教育等在內的全面性關系,不只是經濟關系。隨后,民進黨當局“新南向政策”的論述與內涵進一步完善,不只是東盟與印度,而是整個東南亞與南亞地區16個國家,而且還從發展“整體關系”上升到“伙伴關系”與“策略性結盟關系”。
蔡英文未正式執政前,于今年4月表示,現在充滿活力的東協(盟)與南亞是全球都關注的區域,也是臺灣不能錯過的機會。時任民進黨“國際部主任”即后來的“總統府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表示,“新南向政策”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臺灣對外經濟新戰略,未來希望以五年為期,積極推動與東協(盟)及南亞國家的人才、產業、投資、教育、文化、觀光、農業等密切的雙向交流與合作,以建構臺灣與東協(盟)及南亞國家21世紀新伙伴關系。他還先后提出臺灣應盡快與東協(盟)伙伴落實“策略性結盟關系”,“希望以團體戰方式挺進,發展臺灣科學技術、資通訊科技、服務業、電子商務方面等優勢,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伙伴關系”。
可以說,蔡英文提出并大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是民進黨當局總體“外交”戰略的一環,不只是簡單的分散市場與區域經濟多元化布局考慮,而是要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發展一種全面性的“整體關系”,建立“伙伴關系”與“結盟關系”,實際上隱含了“外交、安全、政治關系”,預示著未來很可能借機推動所謂的“經貿外交”、“觀光外交”、“教育外交”等活動,強化雙方的實質關系,但要真正建立“伙伴關系”或“結盟關系”則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大可能的。
東南亞、南亞國家均與中國大陸有正式的外交關系,總體上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經貿往來更是密切,大陸是其大多數國家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臺灣要與這些國家也有較密切的經貿往來,但沒有“邦交關系”,只能開展民間往來,要與這些國家簽署“政府間”的相關正式協議,建立“伙伴關系”或“策略性結盟關系”,恐怕是非常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這些國家不會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更不會冒巨大政治風險與臺灣建立“伙伴關系”或“策略性結盟關系”。但要警惕民進黨當局為了發展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關系,有意制造大陸“打壓臺灣”的社會輿論,借機尋找議題制造這些國家與大陸的矛盾,影響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良好關系與合作。(王建民,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