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是以公路橋的形式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其起點是香港大嶼山,經大澳,跨越珠江口,一端連接珠海,一端連接澳門,全程55公里,7公里海底隧道,是珠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從設計到建設前后歷時15年,如今,這個公認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的工程終于正式運營。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八百年前,宋代文天祥在此感嘆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二百年前,鴉片戰爭前,伶仃洋和伶仃島曾被英美侵略者的鴉片販子用躉船和快艇強占,成為對我國進行鴉片走私的跳板,開始了中國近代一次次割地賠款,受列強侵犯的屈辱史。之后的一百多年千萬萬的中華民族兒女共同奔走呼號,浴血奮戰,發憤圖強終于迎來了,香港、澳門的回歸,迎來了當今這繁榮昌盛的局面。
如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香港、澳門、和內地的互聯互通。
首先,加強了香港澳門珠海三地的溝通,加強了與內地的聯系,有利于相互交流,使國家人民更緊密的團結在一起,以大橋溝通人心,增強港人對國家向心力,強化港人的國家觀念、民族認同,促進建設“利益共同體”。
其次,不僅能擴大香港在內地的發展腹地,還能更好地通過與內地西南地區的連接,進而通往東南亞地區的市場,配合國家對外開放的“走出去”戰略,更好地強化香港、國家與東盟之間的聯系,更好的促進“一帶一路”的建設。
最后,增強了香港及珠江東岸地區經濟輻射帶動作用,充分挖掘珠江西岸發展潛力,改善珠江地區的投資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保持港澳地區的持續繁榮和穩定,促進珠江兩岸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所以說港珠澳大橋的建成是伶仃洋上筑起的“心靈橋梁”,它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更促進了中國的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中國臺灣網網友:李丹)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