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13日,信息時報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發起了“益”起過中秋——2018留守兒童關愛活動。在本次活動中,勝佳超市為孩子們準備了月餅、油、米、文具等中秋節禮物。9月22日,活動走進增城派潭鎮,陪伴當地的留守兒童過一個溫馨、有意義的中秋節。(9月22日《信息時報》)
中秋節就要到了,這個時候各地都在開展豐富多彩的關愛活動,留守老人的家里,留守兒童的家庭,愛心人士踏破了門檻。飄香的月餅,溫暖的交流,美味的飯菜,叮嚀的言語,包圍著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我們為“這個世界很溫暖”而感動。然而,有一種情感是不能代替的,這種情感就是來自親人之間的情感。
中秋節是萬家團圓的時刻,這個節日在我們國人的心里有著非凡的意義。尤其是對于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來說,其意義和價值就是更不能取代的了。越是在這個時候,那種思念的情愫越是濃烈,像海潮一樣襲來,像暴風一樣狂卷。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多么期盼,在外地務工的親人能夠趕回家鄉一起欣賞“家里的一輪明月”?
然而,不是所有外出的人都會“回家過中秋”。中秋前夕,有網絡媒體搞了一個小調查:今年中秋你回家過中秋嗎?得到的答案是,大約有50%以上的外出群體表示“今年中秋不回家”。理由也很簡單,那就是單位安排了加班生產。有的人甚至表示,已經多年沒有在家鄉陪著父母、陪著孩子度過中秋節了。
“多年中秋不回家”是一種深深親情傷害。2018年中秋節前夕,一位居住在山村里的老人面對記者的采訪流下了淚水,他說:我家孩子已經6年沒有在家過中秋了,哪怕回來陪著我們一次也好呀。盡管,老人沒有多么深的埋怨,盡管,老人理解孩子的異地他鄉拼搏的不容易,但是言談舉止里還是能夠看出老人那種焦渴的期盼。
有一項調查顯示,在一些農村出現了留守村莊,村子里以老人和孩子居多,而中秋節的時候,這些留守村莊,只留下了“一輪中秋的明月”,皎白的月光之下,少了幸福的快樂,也僅僅有美味的月餅,和默默無語的吃著月餅了。
想起一則挺感人的新聞。2018年春節的時候,某地一家企業給所有家里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的職工下了一道死命令,所有人都要回家去團圓。這是企業該有的擔當和責任。那么,中秋節的時候,我們的所有企業,都應該主動鼓勵外來人員回家去過中秋節。生產很重要,賺錢很重要,但是中秋節的團圓更重要。中秋節是傳統節日,無論是從傳承傳統文化的角度,還是從紓解鄉愁的角度,都應該把“回家過中秋”當成大事來辦。
別讓留守的世界里,只剩下“寂寞的中秋月”,中秋節的月光里,請少些“多年沒回家”。(中國臺灣網網友: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