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假圈”里來了外國人。去年下半年開始,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旗下的知識產權部已經先后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遞交了三批共30個“偽意大利”品牌,它們打著“意大利”旗號誤導消費者,意方呼吁中國政府采取針對性措施。該機構的北京工作室負責人戴勝橋表示,“偽意大利品牌”橫行中國市場扭曲的是整個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的形象,因此意大利政府機構才出面“打假”。(3月18日《北京晨報》)
無利不起早。平心而論,意大利來華打假存在一定的利益關系:“偽意大利品牌”損害的不僅僅是意大利產品的形象,還實實在在地傷害了意大利品牌的市場利益。此番意大利政府機構出面,不僅搜集了國內市場上假冒意大利品牌的證據,還做好了應對知識產權糾紛的準備,真可謂來者不善。
商業行為上的是非曲直,自有相關部門依照法律定奪。撇開經濟利益不說,“洋和尚”的品牌意識和品牌保護意識值得我們反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意大利來華打假”對我們有雙重啟示意義:一者是國外品牌對品牌形象的重視,與國內某些品牌“傍大牌”、鉆營投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這種品牌意識已經不局限于一戶商家、一個行業,而是發展到對整體“意大利品牌”的保護,國內的商家對此應該反思些什么?
二者是意大利政府部門的積極作為。全球化語境下,經濟格局越來越復雜,市場規則越來越細化,博弈手段越來越升級。我國作為后發國家,不可避免地會碰到知識產權方面的壁壘。這種博弈,單靠企業或行業難以應對,必須要從政府的層面積極作為,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護我們的經濟利益,保護我們的企業利益。
目前,在歐債危機的陰影下,全球經濟趑趄不前,各國為保護自己的產業,貿易戰大有升級趨勢。比如歐盟制定的航空業“碳關稅”政策,就引起了全球范圍內的騷動。對此,中國再次延緩10架空客A330寬體客機訂單,擱置空客訂單數達到55架,總價超過140億美元。英國有媒體評論稱:“在對抗歐盟航空碳稅的戰場上,這是迄今為止最重型的武器。”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我國政府維護自身經濟利益的積極舉措。貿易戰爭不應被鼓勵,但必要的自我保護不可缺少。在知識產權糾紛中,亦應借鑒此種做法。
對于國內企業來說,應該制定更加明確、合理的品牌戰略,不能一味走“傍洋”、“山寨”路線。比如某品牌床墊標價3.4萬元人民幣,并且還號稱該床墊零售價為6000歐元。但意大利真正的高檔名牌床墊的價格不超過600歐元,只有它的十分之一。這無疑是飲鴆止渴之舉。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和明晰的品牌形象,在市場中找到符合企業發展實際的市場定位,才是企業品牌戰略的正確思路。
盡管“意大利來華打假”背后存在利益驅動,但是,政府部門該行使什么樣的監管職責,企業采取什么方式保護自己的品牌,來共同發展更加健康的市場,這是我們必須要學習的一課,也是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必經之路。這一課,需要補課的人很多。(中國臺灣網網友 楊錫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