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備受海內外矚目的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及直接通郵正式啟動。這也意味著以往臺當局“戒急用忍”這個逆潮流而動的對大陸經貿政策走入歷史。
“戒急用忍”政策是李登輝主政時期的“杰作”,是李登輝推行“兩個中國”政策的結果,1996年9月14日,李登輝在臺灣工業總會召開的“經營者大會”上致辭時宣稱,“因應兩岸關系必須秉持‘戒急用忍’的大原則”,要求臺商減少對大陸的投資。10月21日,他在“國統會”上再次提出,臺當局大陸政策“必須以根留臺灣,加強建設,充實‘國力’為出發點,‘戒急用忍,行穩致遠’”,從而將“戒急用忍”政策的適用范圍擴及至大陸政策的各個層面。
2000年5月陳水扁上臺后,在兩岸經貿交流上,他一改選前承諾,繼續延用“戒急用忍”政策,以各種借口對民間積極推動的諸如“三通”等交流措施踩剎車,然而,臺當局的“戒急用忍”政策事實上并未能挽救臺灣經濟,臺灣經濟增長甚至出現了50年來的第一次負增長。
對于上任不久就遭到全球金融海嘯打壓的馬英九當局,以及面臨經濟蕭條和失業率上升壓力的臺灣民眾來說,繼續用“戒急用忍”的思維來指導兩岸政策顯然是不合時宜了。“三通”的實現對于臺灣經濟發展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必將惠及臺灣的執政當局、企業和絕大多數的普通人。
長期以來臺灣當局都將“戒急用忍”作為對待兩岸交流的主基調,一方面是因為島內綠營勢力的叫囂和阻撓,使得臺當局不敢操之過急,另一方面是為了讓臺灣在兩岸未來的各項互動中積攢更多的籌碼。如今,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下,臺灣股市大跌、失業率攀升等都讓不少支持國民黨的選民大失所望,綠營也乘機大肆指責當局無能。對于馬英九和國民黨來說,要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和信任危機,光發幾張消費券是遠遠不夠的,唯有實現兩岸”三通“才能鞏固臺灣在亞洲的航運地位,促進臺灣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可以說,這不僅有助于解決當下的困難,還能長久有利于臺灣經濟發展,從而恢復民眾信心。
但是,我們不能說是金融危機讓臺當局拋棄“戒急用忍”的舊思維,金融危機只是起到了警醒和促進的作用。過去八年臺灣在民進黨折騰下,整體競爭力快速流失,逐漸被國際社會邊緣化,意識形態和政治議題的操弄讓臺灣漸漸迷失了自己,喪失了發展機遇。實現兩岸”三通“。
回顧今年的兩岸交流,可以說是處處都體現出“截彎取直”的智慧。從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兩岸“兩會”協商的恢復,到海協會長陳云林訪臺和“三通”的起航。兩岸雙方都愿意采用更為直接和務實的方式來增進互信,加強合作。雖然其間出現一些問題和困難,但“截彎取直”所帶來的巨大利好讓這些雜音迅速消失,以往張牙舞爪的綠營政客們也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閉上自己的嘴,因為和人民作對,和歷史的潮流作對,終歸不會有什么好下場。
隨著“三通”的實現,會有更多的臺商來大陸投資興業,會有更多的大陸游客到臺灣觀光,甚至兩岸間的網上購物也變得十分便捷。“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密切的不僅是雙方的商貿交流和人員往來,還將密切兩岸同胞的感情和相互之間的認同感。相信兩岸今后還有更多的領域需要引入“截彎取直”的理念,廢除這樣或那樣的阻隔,讓這灣“淺淺的海峽”成為兩岸合作共贏的通途大道。(作者 江西師范大學 葉賽)
(以上文章僅代表網友個人觀點,不代表中國臺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