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泰囧》橫空出世,成功打開了喜劇電影的新市場,試探出了一種適合當下中國觀眾的喜劇方式。2015年簡直是國產喜劇爆發年,除了已經取得高票房的《煎餅俠》《港囧》《夏洛特煩惱》,還有《惡棍天使》《壞蛋必須死》《萬萬沒想到大電影》《唐人街探案》等等一堆喜劇片蓄勢待發。
中國并不是沒有喜劇的傳統,春晚中大家熱衷的還是語言類節目,各個衛視的喜劇類綜藝節目也正熱火朝天,我們也曾追捧過用喜劇開創了賀歲檔傳統的馮小剛作品。但喜劇電影從來沒有如今這般成規模成氣候,究其原因,除了沒有趕上電影發展的好時候,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從來不曾像今天這樣去迎合現實的社會心理與觀眾需求。
80后、90后,已經成為電影的主要消費群體。他們深諳消費時代的游戲規則,不需要像“王朔們”一般去用調侃的方式掩飾面對社會變革時內心的恐懼。對于他們來說,社會在眼前展開時就已經是多元化。當下對個人精神的發揚光大,使得每個人都敢于承認自己的需求,敢于自嘲,并以此標榜自己的生活態度。而《港囧》《夏洛特煩惱》這樣的喜劇中近似瘋癲的人生狀態則恰到好處地滿足了觀眾們的訴求與想象。
還是在2012年,喜劇還沒有這么火爆的時候,一些學者曾擔心,中國的喜劇電影“既沒有找到在創作上符合中國人欣賞習慣的內容,也缺乏喜劇電影中必要的嘲笑諷刺”。但三年過去了,我們看到中國電影人正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并給出了回應。比如喜劇電影的主人公,已經從馮小剛時代的雅痞演變成為接地氣的loser形象,就像今年暑期如同題作文一般的《港囧》和《夏洛特煩惱》,都是不滿家庭生活的中年男人在經歷一場華麗春夢之后幡然醒悟的故事。而《夏洛特煩惱》也作出了對流行的網絡段子的一次最佳電影化改造。
雖然從技術層面上說,目前的喜劇還并不那么高明,依然充斥著一些故意胳肢人的笑點以及雜耍式的表演,叫座的片子還僅限于純粹喜劇,加入反思主題往往水土不服……但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中國喜劇電影都在進步和發展。對于中國喜劇電影來說,“票房越高,責任也就越大”。今后的喜劇如果可以“笑中帶淚”,讓人物和故事更帶體感溫度,多傳播一些正面價值觀,我想這也是觀眾們喜聞樂見的。(毛珺琳)